分类导航
净界法师: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五卷
第六五卷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一九页,「庚八、甚深」。
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,在修学佛法的过程,每一个人是不同的,比如说有些人偏重布施、有些人偏重持戒、有些人偏重念佛拜佛,每一个人修行的偏重,是八万四千法门各各不同;但是我们心中的目标却是一致的,那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修学佛法,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。在整个十法界当中,只有佛法界才是真实的离苦得乐,所以从一个菩萨的角度来说,只有佛法界才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。但是到底什么是佛法界的真实相呢?从本论的角度来说,就是清净法身,他可以圆满的摄受佛陀一切的功德。所以当我们在修学菩萨法门的时候,开始从凡夫这种障碍的业报身,要转成清净法身的时候,我们对清净法身的了解就非常重要。因为你一定是先了解我们所归依的清净法身,他的真实相是什么,你才能够生起坚定的信愿;有了坚定的信愿,才能够生起如法的修学,乃至于能够圆满的证入。所以从一个资粮位的菩萨,我们透过经论的学习,我们知道什么是清净法身,能够去确定我们的真实发心,这样的修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。本论无著菩萨用十科──十门分别,来说明这个清净法身的相貌,现在我们看第八科的「甚深」,我们看「征」问的地方:
庚八、甚深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
辛一、征
复次,诸佛法身甚深,最甚深。 此甚深相云何可见?
第六五卷 「诸佛法身」的功德,他在一切「甚深」当中是「最」为「甚深」的。我们说阿罗汉跟辟支佛,他们的戒定慧也有很多甚深的功德;但是清净法身,在这幺多三乘的甚深功德当中,他却是最为甚深而不共的。这种不共的「甚深相」,到底应该怎幺了知呢?这个「最甚深相」我们说明一下。一般我们成就的功德,都是属于一种对立的角度来成就的。譬如说:当我们安住空,我们就会忘失有;当我们执着有,就会失掉空:有空有的对立、自他的对立、染净的对立;这样的甚深相,跟清净法身就不同了,清净法身的最甚深,他的重点在于不二法门:空有不二、自他不二、染净不二,这个就是本论所要说的最甚深的相貌。什幺叫最「甚深相」呢?我们看「辛二」的解「释」:
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以颂别显;壬二长行结列) 壬一、以颂别显(分十二:癸一生住业住甚深;癸二安立数 业甚深;癸三现等觉甚深;癸四离欲甚深; 癸五断蕴甚深;癸六成熟甚深;癸七显现甚 深;癸八示现等觉涅槃甚深;癸九住甚深; 癸十显示自体甚深;癸十一断烦恼甚深; 癸十二不可思议甚深) 癸一、生住业住甚深
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段先用偈「颂」来个「别」开「显」,第二段「长行结列」。我们看偈「颂」的地方,这当中有十二个偈颂,我们先看第一个偈颂,「生住业住甚深」:
此中有多颂: 佛无生为生,亦无住为住, 诸事无功用,第四食为食。
第一个偈颂,讲到了四种甚深相──生、住、业、住。我们先看第一个,「佛无生为生」,这个是讲佛陀的生相。「佛」陀是以「无生」的理体,来当做整个生命的根源;我们凡夫的生命体,是以自我来当做根本。也就是说,我们由前生的自我创造了业力,这个时候产生了今生的自我;我们再用今生的自我创造业力,而产生来生的自我:所以我们整个凡夫的生命,是很多很多的自我把他连接起来,虽然前后变化,可是却是相续不断,所以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,是以自我来当根本的。但是佛陀是以二空真如,来当做生命的根本,这件事情是非常甚深不可思议的,这个是第一段。我们看第二个,「亦无住为住」,这个地方讲到住相。当我们受生了以后,我们内心就必需有一个相续安住的处所,佛陀是以无住涅槃来当做住处,佛陀一念的明了心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以中道的实相为住,这样子的住处也是甚深的。第三个我们讲业甚深,「诸事无功用」。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会造很多身口意的三业,主要的包括神通跟说法二种的业力,佛陀在造神通跟说法的时候,都是任运生起的,就好象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都是一种自然的感通,他心中没有任何起心动念的作意。就是这个月亮怎幺出现呢?它就这样出现了,这个水一出现、水一具足,这个月亮的影子就出现了;这个水干了以后,月亮就消失了:来无所从,去无所止,这个就是佛陀他造业的相貌,他完全是一种无心的感通,这件
事情也非常甚深。第四个住甚深,「第四食为食」。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所依止的饮食也是甚深的。在经论当中讲到饮食有四种:第一个是不清净的依止住食,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,要仰仗杂秽的段食来维持我们的色身,这是不清净的饮食。第二个是净不净依止住食,这个是讲到***、无***的天人,他们以禅定的三昧乐来维持色身。这种三昧乐,它相对于欲界的段食已经是清净,但是心还是有所贪着,所以它也是不清净,所以净不净依止住食。第三个是一向清净依止住食,这个地方讲二乘的圣人,他能够以涅槃的寂静乐来安住自己的色身,是清净的依止住食。第四个是讲佛陀的唯示现依止住食,佛陀他早上也是拿钵去托钵,乃至于示现吃饭,但是佛陀的色身,是完全不需要饮食的,他主要是要让众生种福田才托钵的。因为佛陀的色身在经典上说,他是「无极之身,微妙之体」,他不需要任何的三昧乐、涅槃乐,乃至于这种杂秽的饮食来维持他的色身,他的饮食,任何因缘都不需要。所以这个事情也不可思议。
第一个甚深,在我们修行当中,值得我们注意的,就是第三个「诸事无功用」。在整个大乘的法门当中,念佛法门是非常特别的。很多法门,都必须要透过止观的观照、作意,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;但是念佛这种感应道交的法门,它的重点在于一种无心的感通。你看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有一个居士跟印光大师说:他从今天开始七天不吃饭,我一定要真实的见佛,我才开始要吃饭。印光大师说:你这种有所得的心来念佛,已经跟佛不相应了,而且你这样子很可能会着魔的。所以印光大师说:念佛法门的
重点在于至诚恳切,而至诚恳切的重点在于一念不生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,就是说念佛也好、持咒也好,我们只要是修习这种本尊相应的法门,你的内心都是要属于「暗合道妙,巧入无生」的,完全是一种无心的感通,因为你所要感应的佛陀,他内心的造业力是「诸事无功用」的,所以你要随顺这样的心态,这个地方要注意的。
癸二、安立数业甚深
这个地方有三段的甚深:第一个「安立」,第二个「数」,第三个「业」。我们看论文:
无异亦无量,无数量一业, 不坚业坚业,诸佛具三身。
首先我们看安立甚深,这个「无异」,就是说在这幺多的法界诸佛当中,他们所依止的体性──这个二空真如是没有差别的;没有差别当中,又产生无量差别,「亦无量」,就是诸佛因为过去本愿的不同,而创造不同的名号,有不同的国土、不同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无量诸佛都是依止同一个清净法身;但是因为他心中所发的愿不同,就变现了不同的变化身出来:三世诸佛这样的来成就他的作用,的确是甚深。「无数量一业」,这个是讲数量的甚深。三世诸佛他们的因缘虽然不同,产生了本师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;但是他们所造的业,却是完全一致的。这个完全一致的意思,就是说诸佛造业他的体性是相通的,没有这种──这是你造的业、这是我造的业,没有这种自他的
所造的业;所造的业,就是所造的业。这个地方,在后面的论文会说到「譬如大海」,你说很多的江河流到大海,但是却同一个法味;诸佛造业亦复如是,在「无数量」的佛当中,每一个人造的业都是互相融通的。第三个业甚深,「不坚业坚业,诸佛具三身」。佛陀他的业,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,比如说佛陀的变化身,是不坚固的,他八相成道要示现死亡;但是佛陀法性身跟受用身的生命是无止尽的,所以叫「坚业」。既然能够在同一尊佛当中,具足了「坚业、不坚业」这样的一个情况,这也是甚深的。 差别,就是释迦牟尼佛造的业,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
这个地方,「无数量一业」值得我们注意。「无数量一业」,在《弥陀要解》当中,有人问蕅益大师说:你一直叫人家念阿弥陀佛,这个有违背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。他说:我们归依佛的时候,是归依十方诸佛,我们不能够只是偏心的归依阿弥陀佛,这样是不对的。有人就问蕅益大师:我们应该遍念十方诸佛,能够跟十方诸佛结缘,来成就十方诸佛的加持,这样才合乎整个菩萨道的本质。蕅益大师说:你这样讲就错了!你念一佛就代表念十方诸佛,你得到一佛的加持,就代表十方诸佛的加持,是没有差别的。就是说,你今天遇到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为你做了一件事情;你遇到其他的诸佛,他也是为你做这件事情,不可能有差别。我们如果遇到菩萨,遇到观世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可能他对你所施设的加持是有差异的,菩萨是有差异;但是你只要遇到其中一尊佛,他对你所做的事情,就代表了十方诸佛对你所做的事情是没有差
别的。所以我们对于佛陀的了解,要知道他的相貌是「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」的,他没有个体的差异,你见到了阿弥陀佛,就代表见到了十方诸佛,是没有差别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他的道理就是「无数量一业」,在无数量的诸佛,他们造了种种的业,但是业业之间是相通的,这个地方也是甚深的。
癸三、现等觉甚深
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的变化身示现成佛,这整个过程也是甚深。
现等觉非有,一切觉非无, 一一念无量,有非有所显。
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二千五百多年前,示现在印度受生,叫「现等觉」;但是我们从相貌来观察,二千五百年那个佛陀、那个释迦牟尼佛,他的体性是不存在的。就是说是谁在成佛?没有成佛的那个人、没有那个真实的人存在,「现等觉非有」,因为他的体性是二空真如。虽然体性是毕竟空,「一切觉非无,一一念无量」,在因缘上来说,却真实的有一个「一切觉」的佛陀,显现他的出家、成道、转*轮、入涅槃这样的一个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这个是「非无」的。因此在无量的世界,每一个剎那的心念当中,就有无量诸佛在示现成佛,在每一个心念当中,有无量的佛示现成就八相成道,所以这个因缘是存在的。所以,在佛陀的这一期生命当中,我们同时看到了「
有」跟「非有」,这二种相貌同时的显现在一尊佛的身上,这件事情也是甚深。所以我们看到佛陀:诶,在印度出生。我们怎幺理解佛陀的受生呢?就好象说水中的月亮,刚刚下了一场雨,在晚上我们在水当中,看到月亮的出现;等到太阳出来了,把这个水晒干了,月亮又消失了。你说这个月亮是怎幺回事呢?「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」,这个就是佛陀示现成佛的时候,他的来跟去的确是甚深的。
癸四、离欲甚深
非染非离染,由欲得出离, 了知欲无欲,悟入欲法性。
这个是讲到佛陀他在成佛的过程当中,他断除欲望的方法,是善巧甚深的。「非染非离染」,佛陀的内心是「非染」的,佛陀所有的欲望都断除了,所以从作用来说,佛陀跟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接触,佛陀没有贪欲之心;但是「非离染」,佛陀真实欲望的体性,是没有断除的。为什幺呢?「由欲得出离」,也就是说,所有的菩萨都是观察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的,也就是说他不是断除欲的体性,是观察到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菩萨在过程的时候,应该了知欲非欲,而悟入欲法性;我们应该了知这个贪欲的作用,它的本性是清净空寂的,悟入贪欲真实的平等法性。这个地方,等于说出了菩萨断欲的方法。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这个断恶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功课,就是你没有修善度众生之前,你开始要先学习怎幺断除心中的欲望;但是这个地方要注意,就是
说你断除欲望的方法,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,你的过程会影响到你的结果。在断除欲望的时候,我们应该要先了解到烦恼即菩提的一个概念,就是说烦恼的体性就是菩提的体性,这二个是没有差别的。如果我们刚开始的概念,是烦恼跟菩提是对立的,你用这种生灭的角度来断烦恼,你就会采取比较偏激的手段,就把这个烦恼的作用,乃至这个烦恼的体性、这个明了的功能全部消灭了,最后的结果就进入到灰身泯智;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要发菩提心有困难,因为菩提心的体性也被你破坏,错损菩提了。所以你在断烦恼的时候,你要知道转识成智,我们是转它颠倒的作用,而成清净的妙用,这个转是很重要的,转烦恼成菩提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「了知欲无欲,悟入欲法性。」这个地方,是说明三世诸佛在成就断欲的时候,他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甚深的。不过这个地方的「欲」是说,你要采取断恶的方便之前,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,我们讲这个所知依,整个生命的根源是来自于现前一念心性,它的体性是清净的。贪欲是一念心性一时的颠倒而产生的作用,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对治的是那个颠倒、那个遍计执,不是要断那个依他起的明了心性。我们在断恶的时候,这个地方你一定要弄清楚,否则你虽然达到了断恶的效果,但是也可能错损到你未来法身的菩提,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,「离欲甚深」。
癸五、断蕴甚深
前面是讲到因地的修行他的方法甚深,这个地方是讲他的结果,他所成就的果地的功德也甚深。
诸佛过诸蕴,安住诸蕴中, 与彼非一异,不舍而善寂。
这个生命体主要就是五蕴,「诸蕴」就是这个身心世界。「诸佛」的法身,是超越整个五蕴的。我们凡夫,以这个五蕴为自我,所以受到这个五蕴的限制,比如说:你今天的生命体是现出男人的五蕴,那你修行的方法就不同;你今天变成一个女人,你的修行方法也不同。为什幺你前生是男人的时候修行跟今生是女人的时候修行,产生这幺大的差异呢?因为我们的确受到我们果报的影响,你有这个果报体,你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、不同的感受。所以凡夫是受这个业力所创造的这个五蕴的果报体,来左右我们生命的作用。但是「佛」陀的清净法身,他变现出一个五蕴,这个五蕴是不能障碍他的,超越五蕴;但是他又依止大悲心,「安住」在五「蕴」当「中」,依止这个果报体来建立佛法、广度众生。诸佛一方面超越五蕴,一方面「安住」五「蕴」,所以说佛陀的法身跟「彼」五蕴的果报是「非一非异」的,这件事情是甚深的。简单的说,佛陀的法身是「不舍」五蕴而成就「善寂」的涅槃。在小乘的教法当中,要成就涅槃,是不容许有五蕴的作用,这二个是对立的;从大乘的角度,是认为涅槃跟五蕴这二个可以同时存在,这二个是不障碍的。所以「诸佛」能够「过诸蕴」,又「安住」五「蕴」中,这个的确也是甚深。当然这个果报的甚深,是来自于他因地断欲的时候,他了解不二法门;重点不在断五蕴,重点在断除内心的颠倒,在破遍计执,不能够破依他起。
癸六、成熟甚深
诸佛事相杂,犹如大海水, 我已现当作,他利无是思。
前面是讲到佛陀因地的修学、果地的相貌,因果甚深;这里是偏重在自己的修行。这个地方的「成熟甚深」,是讲佛陀度化众生、成熟众生的善根,他做这件事情是甚深的。「诸佛事相杂,犹如大海水」,三世「诸佛」在利益众生的时候,他们彼此间所造的业,是互相融通、互相资助的。比如说:像这个「大海水」,「大海本」来没有水,是很多的江河流到的大海,混合以后,就产生了同一个水的味道,很多的鱼虾共同的受用这幺多的海水。你说东边的海水跟西边的海水,波浪不同,但是法味一样。所以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,「我已现当作,他利无是思。」佛陀没有说以一个个体的自我,来说明这件事情我已经做了、这件事情我现在做、这件事情我当来要做,来做利他的事情,佛陀是没有这样的思惟的。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我们没有安住在二空真如,所以我们会产生一个自我的执取,所以说你造的业跟我造的业就不同,这个业各有各的归属──你造的业你承当、我造的业我承当的;但是佛陀在造业的时候,他们这个业是相通的,因为他依止同一个法身,所以他造的业,没有说这个业是谁负责、谁负责,没有这回事情,他们是共同的来完成度众生的事业。
癸七、显现甚深
众生罪不现,如月于破器, 遍满诸世间,由法光如日。
这个地方讲佛陀他有时候显现、有时候不显现,这当中的理由也是甚深。「众生罪不现」,当我们众生有烦恼障跟业障的时候,我们就看不到佛陀的存在了,虽然法身遍一切处,但是我们却见不到佛陀的示现。这种情况就好象「如月于破器」,虽然天上的月亮是如此的皎洁光明,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器是有破洞的器,这个水都流光了,所以月亮就不能显现了;假设我们的这个器是完整的器,这个月亮就自然显现。所以我们见不到佛陀,是因为我们内心有遮障,烦恼跟罪业的遮障。换句话说,佛陀的法身是「遍满诸世间」的,「由法光如日」,就好象天上的日光,普遍的照耀世界一样。我们看有些人在念佛的时候,念观世音菩萨,有很多的感应;但是有些人,也没什幺特别的感应:这个跟佛陀是没有关系。因为,我们前面说过,佛陀在产生一种业、产生一种造作功能的时候,是诸事无功用,佛陀的心他不起心动念,不起心动念就是说,他没有锁定目标的、他没有偏私的,谁可以跟他产生感应的力量,那是我们内心的不同,就产生不同感应的力量。
我以前佛学院的老师,上性下梵老和尚,他以前上课的时候,讲一个他真实的公案。他以前在俗家的时候,他是做一个军官,他有一个同事姓沉,沉居士,这个人后来做到军法处处长,我前几年还看过他。这个沉先生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往生了,所以他跟他的祖母二个人可以说是相依为命,后来他的祖母得到癌症,医生说她的寿命,最多只
就如是如是的跟这个知客师说。知客师说:你回去诵《金刚经》,金刚不坏身,你好好的诵《金刚经》,你祖母的病就会好起来,金刚是不可破坏。哦,这个回去以后,他就很虔诚的诵《金刚经》,他回去以后把他家吃饭的桌子整理干净,前面就放一本《金刚经》的本子,也没有放佛像、也没有点香,就很虔诚的跪在地上就诵《金刚经》。后来诵了几天以后,突然间他诵到一半的时候,在桌子前面的墙壁上,就出现了放大金光的色身现前,就结跏趺坐现前。说:那个佛像相续了将近有二三分钟之久,才慢慢消失掉。他诵《金刚经》看到这个瑞相以后,他祖母的病就慢慢一天一天的好转、一天一天的好转,后来他祖母又活了十五年。所以你说这个事情,「众生罪不现,如月于破器」,就是说佛陀的法身,他的确是一个强大的能量,哪一个人能够进入到他的法身,即集众生心,投大觉海,重点在于我们的至诚恳切,佛陀的内心并没有设定任何的所缘境,没有这种事情。所以这个地方,说佛陀在显现他的功德的时候,也是甚深的。 剩下不到一个月。所以沉先生很悲伤,他唯一的亲人将离开他而去,所以他觉得这个人生实在太痛苦了。他这一天就到寺庙去拜佛,拜佛的时候,这个知客师就出来,知客师看到他在大殿拜佛,看他内心很忧伤的样子,问他说:你是不是有什幺事情?这个沉先生沉先生释迦牟尼佛沉先生
癸八、示现等觉涅槃甚深
或现等正觉,或涅槃如火, 此未曾非有,诸佛身常故。
佛陀在一期生命当中,他示「现」了「等觉」,就等于示现了出生;或者示现了「涅槃」,我们说:哦,这个佛陀死亡消失掉了:其实佛陀的出生跟死亡,他的来跟去,就好象火一样。那个火,因缘具足了,在木头当中燃烧;因缘不具足,这个火消失了,又回到火的本性上去。所以说,「此未曾非有」,他未来、或者是曾来,在本性观察,都是如梦如幻的,没有真实的体性。为什幺呢?「佛」陀的清净法「身」是「常」住的,佛陀的体性是常住的,佛陀示现来跟示现去,这个都是如梦如幻的,这个叫做示「现等觉」、示现「涅槃」,是甚深的。所以《遗教经》上说:我们不能因为佛陀不在就不修学佛法,因为你修学佛法有没有功德、有没有产生效果,跟佛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。说医生开了药,你在医生的面前吃药、跟在医生的后面吃药,效果是一样。你说持戒,佛在世的时候你这样子持戒,有功德;佛陀灭度了,你这样子持戒,照样有功德:因为这个因缘轨则,跟佛陀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。所以说,修学佛法跟佛是不是有出世,并没有明显的关系。这个地方也说明了甚深。
癸九、住甚深
佛陀的内心所安「住」的所缘境是「甚深」的:
佛于非圣法,人趣及恶趣, 非梵行法中,最胜自体住。
佛陀的依止处,佛陀的依止处是在下面这一段,「佛
」陀内心的依止是在「最胜自体住」,安住在二空真如跟大悲心这样的自体安住;但是这样的安住,他的所缘境是「非圣法」,佛陀最胜自体的菩提心跟空正见,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有过失的法。什幺叫有过失的法呢?「人趣及恶趣」,佛陀他的心所面对的是人道跟三恶道的众生,这些众生都是安住在「非梵行法中」,这广行非法当中,所以佛陀是跟这些众生打成一片,但是又安住在「最胜自体住」,这个事情是甚深的。也就是说,佛陀观一切法空;但是他不住在空当中,他观一切法空,又来到世间,在这个众生的因缘当中度化,度化当中又安住在空,所以这个是安住甚深。
癸十、显示自体甚深
佛一切处行,亦不行一处, 于一切身现,非六根所行。
这个地方的「自体」,讲到佛陀的身心世界。先讲佛陀内心的世界,「佛一切处行,亦不行一处」,佛陀的内心在整个九法界的因缘当中,不断不断的观察,经常观察众生的善根什幺时候成熟;但是内心虽然在广大的众生法界观察,却不染着一个法,内心「不行一处」。这是讲佛陀的内心,这以下讲到佛陀的色身。「于一切身现,非六根所行。」佛陀的色身,能够示现种种的色身,有时候示现比丘、比丘尼身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,但是又不受到这个六根的限制,这个佛陀的身心世界,这种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的自体,也是甚深的。
癸十一、断烦恼甚深
烦恼伏不灭,如毒咒所害, 由惑至惑尽,证佛一切智。
这个地方讲「断烦恼甚深」。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,他对「烦恼」是调「伏」而「不」断其体性,菩萨是调伏烦恼的作用,但是保存那个明了的心性。为什幺这样子呢?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,「如毒咒所害」,这个「毒」当然指的是毒蛇,说龟壳花、雨伞节,它是有瞋恨的毒性,伤害众生;但是你不要把这个毒蛇打死。怎幺办呢?你用咒术来调伏这个毒蛇。这个毒蛇被咒术所调伏,它变得非常乖顺,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,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。菩萨在断「烦恼」,就好象是用「咒」术调伏「毒」蛇一样,「留惑至惑尽,证佛一切智。」菩萨是调伏烦恼,乃至于烦恼的作用消失为止,而不断其烦恼的体性,这个才能够「证」得「佛」陀的「一切」种「智」;你要是把这个烦恼的体性断灭了,这样子就入无余涅槃,就不能成佛了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「烦恼」有二种:一种是分别起的,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,根据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种烦恼,这个是要断除的,因为这个体性是虚妄的,完全是虚妄性的;另外一种烦恼是俱生的,是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俱生的,这个俱生的就不能断,要转,转识成智。所以我们说断烦恼是断第六意识分别起的烦恼;但是第七意识俱生的这一部分的烦恼是不能断的,你一断就把菩提给断了,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「烦恼伏不灭」,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。我们看最后一个偈颂:
癸十二、不可思议甚深
烦恼成觉分,生死为涅槃, 具大方便故,诸佛不思议。
这个地方等于总结前面的十一个甚深。诸佛的甚深,来自于他因地的甚深跟果地的甚深。法身在成就的因地,他是转「烦恼」而「成」为无上菩提,所以他在因地的时候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整个波罗蜜的功德,都是在转烦恼而不是在断烦恼,在转烦恼成菩提,所以他因地是甚深的。如此的转变,在果地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,就是「生死为涅槃」,在果地上转这个躁动苦恼的「生死」,而「为」寂静安乐的「涅槃」。三世诸佛在因地的时候,都有转变烦恼成菩提、转生死为涅槃这样的「方便」力,所以这件事情,若因若果都是甚深「不」可「思议」的。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佛陀产生自利利他妙用的甚深,是因为他的一个转变而产生的。好,我们看「壬二、长行结列」,作一个总结:
壬二、长行结列
应知如是所说甚深,有十二种。 谓生住业住甚深、安立数业甚深、现等觉甚深、离欲甚深、断蕴甚深、成熟甚深、显现甚深、示现等觉涅槃甚深、住甚深、显示自体甚深、断烦恼甚深、不可思议甚深。
总共有「十二种」「甚深」。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,
我们在断恶,这一点跟小乘在断恶、空性的应用是有一点不同,因为小乘他是以空观来当做他的一个目的;我们大乘佛法是用空观来当做方便,我们是因为观空了以后,用这个空观的调伏,来产生修善度众生的方便。所以,大乘佛法在用空的时候,它是用转变,转变它的作用,不断它的体性;小乘的学者遇到空以后,他就完全在空性安住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在空性的应用上是有所不同,这个地方大家好好体会一下。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4-12-21 21:08:20发表在本站,文章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xuefo123.com/wen/209745.html
最新推荐
热门文章
- 16阅读1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十五天
- 14阅读2佛教对重婚的看法是什么?
- 13阅读3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
- 12阅读4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二天
- 12阅读5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一天
- 12阅读6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天
- 12阅读7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
- 12阅读8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八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