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导航
惟觉法师:中谛之介说
中谛之介说(一)
于自由时报91.11.05(二)刊载
在佛法的真理中,可分为「俗谛」、「真谛」和「中道第一义谛」,在这当中,「中谛」是佛法最高的境界。所谓「谛」就是真实的意义和道理,世间上也有很多的道理:例如,在家庭有伦理道德,所谓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;在社会知长幼尊卑,敬老尊贤;在国家机关重视忠、敬的精神,属下对于主管要敬重,主管对于部下也要慈悲;在学校则有尊师重道的道理,而宗教也有信仰的情操及遵循的轨则,这些都是一种道理。
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法,都离不开俗谛。佛法中提到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,这就属于俗谛。所谓俗谛,就是做人处世的道理,圆满人格、品行、操守,如果连基本的为人处世之理都无法圆融,则很难超凡入圣。古人云: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,想要把国家治理好,要先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家庭和谐了,才有可能将国家治理好。无论家庭、国家、社会都离不开为人处世的道理,这就是俗谛的重要性。
中谛之介说(二)
于自由时报91.11.07(四)刊载
俗谛包含范围很广,工作、待人接物、应对进退等都属于俗谛。为人处世的道理一般人都了解,但要做到圆融、圆满却不容易。所谓做事容易做人难,做事情只要专注、负责,一定做得很好。然而,其实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人,如果跟人相处不好,无法圆融沟通,要成就自己的学业、事业、功德与善法,也不容易。
所以,佛法首先阐述俗谛的道理,如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」,是做人做事的道理,依此而行即是落实俗谛。俗谛做到了,自然福报增长,做任何事情都能左右逢源、易于成就。
无论任何一个地方,俗谛做得再好,人际再圆融、事业再有成就,都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及贪瞋痴的烦恼。虽然人生充满了苦恼,只要能体悟到苦的真理,真实地认知苦的根源,便能从苦当中解脱。
所谓「天有不测风云、人有旦夕祸福」,了知世间上的一切都是不长久、都是无常,人如果能真实体悟无常,便能远离因执着而招感的苦。对身边的人、事、物能看破、放下,便能进一步契悟永恒不变的真理。
中谛之介说(三)
于自由时报91.11.09(六)刊载
佛经中提到,这个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,时节因缘到了,地球就会毁灭;同样地,人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这些变化来自于心念有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。
人的念头从早到晚,一直持续不断地生灭迁流,佛经中提及,一个人从早到晚有八亿四千万个生灭的念头,始终没有停歇。心念变化的过程可分为生、住、异、灭四个阶段:譬如现在想喝一杯茶,心念一起就是「生」;念头生起之后,心中肯定一定要喝茶,便是「住」。
再喝一口,可是第二口茶就不如第一口茶来的香、甜,乃至喝到第三口茶,其中的味道又不如第二口,如此喝到第四口又不如第三口,这就是「异」;直到喝到饱足不想再喝茶,如此「喝茶」这个念头就灭掉了;接着看到下面的一盘饼干,心中又想吃饼干,「吃饼干」这一个念头又生起来了。人的念头就是如此不断地经历着生、住、异、灭,四种微细的过程。
世界的成、住、坏、空,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及心念的生、住、异、灭,这些就是无常。
中谛之介说(四)
于自由时报91.11.12(二)刊载
因为有生即有死,所以人要想长命百岁是不可能的事情,无论天上、人间乃至畜生道,都有死亡;如果想要超越生死,就要悟到真谛的道理,体悟到一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。什么是「法」?我们眼前所看到的,无论是动物、植物,乃至无生命的物体,都是「法」。如花瓶是一个法,花瓶中的一朵花也是一个法,而椅子又是一个法,总之在这个世界中,森罗万象都是法。
了解这个道理之后,进而体悟到一切法都是无常,没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存在,因为一切法都有生,有生就一定有灭。我们无论生到什么地方,都会死亡,甚至连地球都一定会灭掉;无论是贫穷富贵,到最后都是黄土一坏;无论今生有多大财富或名气,到最后却什么都带不走,从这个角度来思维,会发现人实在是很渺小。
罗汉、辟支佛就是悟到无常的道理,了解世间一切都会变异,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,所有一切法,大至星球,微细如生灭的妄念,都是虚妄不实,皆是空性的,唯有空性才是最真实的道理。体悟到空性的理体,心不执着万法,便能从烦恼当中解脱,从生死当中解脱。
中谛之介说(五)
于自由时报91.11.14(四)刊载
古人曾说:「有形皆归坏,不灭为真空」,罗汉、辟支佛就是悟到空性的道理,放下执着烦恼,从生死中解脱。
以人为例,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合而成,身体属于物质,也就是所谓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;而心有受、想、行、识,是心念的活动,身与心都是因缘和合而有。缘尽还无,随缘生灭,没有自性、故非实有,这就是空性。
由科学的角度来观察,物质分析到最后,就是能与量的组合。能,属于热;量,属于光。在佛法来讲,光也不要执着,因为光还是属于有相、还是属于物质的层面。光也不执着,体悟到空性,这一念心安住在真空当中,就称为了生死,这就是小圣圣者悟到真空的境界。
声闻圣者,悟到真空的道理,这一念心安住真空当中;舍离了执着,就能断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这六个根本烦恼,最后入涅槃,出离轮回之苦,永不再来三界受生。
中谛之介说(六)
于自由时报91.11.16(六)刊载
罗汉、辟支佛小乘圣者体悟空性的道理,出离生死烦恼,而菩萨要上求下化,不着空、不着有,进一步体会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。
菩萨有大慈悲心,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;所以菩萨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以大慈悲随其愿力来住在这个世界,以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度化众生。
众生都是在迷,迷了以后就会造恶业,造了恶业就会堕落,堕入地狱、畜生、恶鬼道,受无量的苦。而菩萨有般若智慧与悲心,希望人人都能得解脱,希望人人都能够成菩萨、成佛,希望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人间的净土。所以佛经里讲,菩萨是无缘大慈、佛祖是同体大悲,使每个人的这一念心都要能觉悟,觉悟了就是始觉,也就是开始觉悟的意思。
因此菩萨以大慈悲心,行自利利他的法门,来弘扬佛法中俗谛、真谛及中道第一义谛的真理,使所有有情皆能从迷至悟,远离烦恼、生死。
中谛之介说(七)
于自由时报91.11.19(二)刊载
道有很多不同的层次,在佛法里面讲,受五戒者得生人道;十善持守圆满,得生天道;声闻道是修四谛、缘觉道是修十二因缘,大乘菩萨道是修六波罗蜜。而佛道是最高的境界、是佛的智慧,就是指每个人当下这一念心。我们这一念心如果依靠在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就成了众生境界、烦恼境界;如果依靠在邪见的思想,就堕入了邪魔外道。
现今社会上的宗教很多,每一个宗教的思想观念都不一样。在佛教界认为是善法,在其他宗教不一定认为是善法;在台湾认为是善法,到了大陆或许就不觉得是善法;在过去认为是善法,到了现在,对善法认知的观念或许又改变了;在现在认为是善法,在未来也不一定认为是善法;因为这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对的。
相对的道理,会随着时间、空间转变。而中道第一义谛是绝对的真理,不随时间空间而改变,能契悟到人生绝对的真理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。所以佛经中称中道实相为无上大道、菩提大道,能依着此法门修行,必能通往光明、解脱的远景。
中谛之介说(八)
于自由时报91.11.21(四)刊载
佛经中称中道实相为无上大道、菩提大道,这个道即是本具之佛性,人人都有。只要能确实依着中道的观念及思想而修行,一定能够使心灵得到升华,生命必然是无穷尽的。
人的寿命最多不过百岁,终究还是要老死。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彭祖活了八百岁,他有九十多个儿子、五十多位妻子,到最后,仍觉得寿命很短暂,还要想上天祈求延长寿命。其实,一切都是无常的,人活到八百岁要死,一千岁、一万岁还是要死亡,因为有生必有死,真正要到达不死的境界,就是要在精神上提升。肉体有生有灭,所谓不生是指心念的无生,心中不打妄想,念头无生,心安住在中道实相上。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,这一念心就契入如来妙明真心,超越时间与空间,生命便是无穷尽的。
佛法的思想、理论,并非是形而上的学问,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的真理。是精神的陶冶与提升,若能将佛法的道理落实在生活上,必能体会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
中谛之介说(九)
于自由时报91.11.23(六)刊载
中道的道理不仅在佛法中有,中国的儒家思想也非常重视此理。例如儒家《中庸》所讲述的「中庸之道」,中庸的道理虽好,可是,一般人不容易契入,正如孔子所说:「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」。
有些人,自视甚高,卖弄聪明,处处找机会钻漏洞,投机取巧。佛法中称此种人为「世智辩聪」,因为把心思用在钻营上,妄想迁流、分别取舍,心始终无法定下来、静下来,不能与中道相应,此即「智者过之」。愚昧的人,凡事缺乏思考及判断的能力,容易流于无知无解。对于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义谛、讲空、讲有,等心性的道理,不容易领受了解,所以说「愚者不及」。
然而,若能将中道思想运用于生活中,对于人生便能产生很大的助益。例如做人做事,要为他人留余地,也为自己留退路,不要过之,也不要不及,这就是中道思想的实践。明白这些道理了,在做人做事上,就能知进退。假使没有这种智慧,该进不进就失去良机,该退不退就会大祸临头,由此观察中道思想,对我们的生命与生活确实很有意义。
中谛之介说(十)
于自由时报91.11.26(二)刊载
这念心性含生本具,真空妙有。孔子曾说:「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;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」一般人解释此句为,孔子自谦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。就佛法中来讲,孔子是很有智慧的圣人,「空空如也」,圣人之心至诚无妄,这一念心什么念头都没有,无念即是真空,真空中又能随缘而生妙有。
「有鄙夫问于我,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」假使有人有事来询问孔子意见,孔子只问他事情的开始与结果,对于过程中的发展,便能了然于胸,因为这念心安住在定慧上,对事情能有透彻的洞悉力,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儒家《中庸》里将中道诠释的非常清楚。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」,心当中有喜、怒、哀、乐,这一念心就不平静了。这一念心不平静,就失去原本清净的智慧,所以要时刻使心保持平静、宁静,使我们这一念心静像一潭止水,不能有一点波浪。所谓波浪就是是非、得失、恩怨,患得患失,始终没有终止,心当中的人我是非就是波浪。如果心水能保持风平浪静,自然看任何事就能看的清楚、透彻,不仅能不犯过失,更能高瞻远瞩,如此无论是在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上,都能有所成就。
中谛之介说(十一)
于自由时报91.11.28(四)刊载
我们这一念心像一片明镜,可以照天照地,照见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万事万物,但是由于这一片明镜蒙尘,尘就是尘劳、就是烦恼。在日常生活上,我们这一念心因为攀缘外面的种种境界,产生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;贪色、贪吃、贪睡、贪名,这些染污的心念,使我们心当中产生许多烦恼,蒙蔽了原本清明的智慧,无法了知过去、未来,也无法看清眼前的人、事、物的变化,往往因循自己的烦恼习气而做出错误的判断,影响自己的生活、生命与人生。
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,来除去我们心中八万四千个烦恼,目的就是使我们这一念心要像一面镜子,不沾染任何一点尘垢,这样子就能做到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」。这个就是中道,这个便是真理,确确实实把这种道理,应用到日常生活上,不但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,心当中就能产生定力与智慧,无论顺境、逆境,皆能不为所动,也能更快速、明确地找出圆满解决事情的方法,所以中道思想对每个人而言,都是很有意义与价值的。
中谛之介说(十二)
于自由时报91.11.30(六)刊载
儒家《中庸》提到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」,人不可能完全没有喜怒哀乐,要表现情感,必须「发而皆中节」。什么时候该喜?什么时候该怒?把握适当的时节因缘表现感情,进退合宜,言行便能合于节度、礼法。如此,适度的情感表现不但没有过失,配合适当的因缘,便能成就善法。
儒家说:「文王一怒,而安天下之民」。平时如果随意乱发脾气,身体健康都会为愤怒的情绪所影响,可是文王是为了国家、社会与大众而发脾气,借这一怒的激励,使天下民众都能够得到安乐。例如孙中山先生一怒,能够推翻满清,建立民国。这一怒,便掌握了适当的时节因缘,发挥力量成就大事。
什么时候该哀呢?平时不要多愁善感,无事生恼。但是如果父母至亲逝去时,我们可以举办一场佛事以竭尽孝道,这时便可以表示哀情。所以,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」感情要视时节因缘表现,应用得宜,就是和,和就是太和,心当中能够平静、作主,情感表现得宜,就能产生功德。
中谛之介说(十三)
于自由时报91.12.03(二)刊载
喜怒哀乐能依时节因缘而表现,就代表我们这念心动也动得、静也静得;动的时候,就是心的作用;静的时候,是心之体相。
我们的心可以依体、相、用三个方面来解释。心之体就好比水的源头一般,像我们喝水,要把水的源头找到,便可以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心之用,是指一个人在世间,从生到死,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功德、善法,也有许多的过失,种种作为都是我们心当中的「用」;而身语意的作用都是从心的源头──心之「体」所产生。「体」就是儒家所说「喜怒哀乐之未发」,在佛法来讲就是这念心一念不生时;同《六祖坛经》提到「不思善、不思恶,即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」,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。
心的源头就是大众能看、能听的这念心,人人本具,每一个人都有。能够时时作主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保持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,即是中道第一义谛。
中谛之介说(十四)
于自由时报91.12.05(四)刊载
悟到能看能听的这一念心,就是道,就是开悟了。禅宗讲「心即是佛」,这个心所指的是觉悟、清净、不动、无染着的心,所以在《金刚经》中提到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心真正达到无念、无住,就是不生不灭、不去不来,这一念心广大犹如虚空。
佛法中有念佛法门,用佛号来唤醒灵知灵觉的这念心,所谓念佛有一个自性佛,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来唤醒我们自己的佛性,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寿、无量光,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、这个觉性本自具足、本不生灭,所以有无穷的智慧、有无尽的生命。只要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不落昏沉、不攀缘颠倒、不感觉无聊,时时安住正念,这念心风平浪静,回归清净本源,如同没有尘垢的宝镜,能够映澈十方,这个就是道。
这念灵知灵觉的心性,人人本具,非从外得。好比婴儿一生下来,没有人教他,就知道哭、知道笑,由此可知这一念心父母未生时即存在,生下来仍存在,从过去、现在到未来,始终存在。因此只要能契悟到这一念心,就能体悟到无穷尽的生命。
中谛之介说(十五)
于自由时报91.12.07(六)刊载
中国唐代有一位诗人白居易,一生下来就认识之、无二字,这代表他前世曾熏习过这两个字。由此可知,这一念心从过去到现在、从现在到未来,始终都存在,真正是不生不灭。
了解这个道理以后,就能肯定人人都能成佛,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,这一念心就是佛性。真正悟到这一念心,才能够作得了主;悟不到这一念心,心当中就是空虚、烦恼、无聊、颠倒妄想与生灭。众生的心有三大毛病:第一就是妄想、第二就是昏沉、第三就是无聊。一般人如果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心中没有缘虑的境界,马上就会感觉无聊;如果不觉得无聊,马上就落入昏沉。所以如果能转化这三种心境,心中保持平静、宁静、清楚明白、处处作主,当下就能契入如来的智慧。
儒家说:「克念则圣,枉念则狂」,只要能够知道反省检讨,除去心当中的妄想、昏沉、无聊,当下就能与圣人法界相应,在凡在圣端看这一念心,所以这一念心是否能作主非常重要。
中谛之介说(十六)
于自由时报91.12.10(二)刊载
佛法强调中道,这一念心不动、清楚明白就是中道第一义谛。儒家对中道的解释则是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」,又说:「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」这念心有体、有用;在体的时候就是一念不生,在用的时候要观察时节因缘而表现,时节因缘对了,就是善法;如果时节因缘不对,虽然是好的念头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。
所以喜怒哀乐要透过智慧,才能有适当的表现,了解以后,就要时刻保持这一念心清楚、明白、能作主,才能看清时节因缘,作出正确的判断,如此不仅能使个人与家庭蒙受利益,整个社会、国家都能朝向太平盛世的方向迈进。这些观念,代表了儒家对中道思想的诠释。
中谛之介说(十七)
于自由时报91.12.12(四)刊载
佛法初传中国时,经典的数量、种类繁多,分为大乘、中乘、小乘;说空、说有部类各别。天台宗的祖师慧文大师,想要成就圣人的道业,但看到佛经那么浩瀚广大,不知从何着手,于是在桌上摆了很多经典,向三宝祷告祈求:请三宝慈悲加被,指引自己该修那一个法门?研读那一部经?说完之后,眼睛闭着,随手抽出桌上的经典,决定就以抽出的经典最先研读。祷告之后顺手一拿,拿到龙树菩萨的《中论》,便开始用心研读,看到《中论》所提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;是名为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」当下豁然开朗,悟到佛法中最高的道理──中道第一义谛。
中道第一义谛就是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、清楚明白、处处作主。悟到这念心后,还要保任,站得住、站得长,保任三分钟,就成三分钟的佛;保任十分钟,就成十分钟的佛。这个佛是智慧佛、是如如佛,所谓智慧佛,是指灵知灵觉这一念智慧心;如如佛指空性不动的这一念心,也就是佛法提到的中道第一义谛。孟子曾说「四十不动心」,也是讲这念不动的心性,只不过没有探讨的如此微细。由此可知,佛法相较于儒家思想对于中道的阐述则更为透澈、深入。
中谛之介说(十八)
于自由时报91.12.14(六)刊载
天台宗祖师慧文大师看到《中论》所提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;是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」豁然大悟,契入中道之理。此句意指世上一切法,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缘尽复灭。以演讲为例,因缘具足,演讲便能举行。时间一到,每个人都有要负责的工作,使得这场演讲顺利进行。等到因缘散掉,这场演讲就结束了,这个就是缘起缘灭。
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。因,就是自己这念心,自己的智慧、健康与愿力,这些都是因。有了这些因,事情才能成就。无论从事政治、学术,或任何行业,都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、适当的经济环境、明达的智慧等条件,这些都是因;有了这些因,自己便可以开辟种种缘起。而外在的种种环境就是缘,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法。如果因缘不和合,纵使有因,有种种智慧、才能,身体也很健康,可是外缘不具足,时节因缘未到,什么事都无法成就。所以一个是因,一个是缘,凡事都要因缘具足,因缘成熟,才能成就。
中谛之介说(十九)
于自由时报91.12.17(二)刊载
人人都有佛性,但要想成道、成佛,还是必须自己发心修行,这念发心即是「因」。以出家众来说,修行首先要跟随一位正知正见的师父,还要依止一个道场,这个道场不仅能提供修行人吃的、住的、穿的,基本生活所需;也有正知正见的同参道友,这就是具足了「缘」,善因善缘具足,个人道业便能成就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如果没有正知正见的师父及同参道友,生活也很匮乏、不安稳,要想修行有所成就,便很困难。
修行需要因缘具足,世间上做任何事也是一样。譬如,学生希望学业成就,将来能大学毕业、读博士,自己有了这个愿心,即是具足了因。虽然因具足,可是缘不好,家庭经济不好,而且学校校风、环境、老师都很差,学业便难有所成,此即是因缘不具足。相反的,对于学业有很大的愿心,家庭经济不错,学校里面的学风、老师、同学都很好,一切因缘具足,便能学有所成。
所以,佛法中强调「未成佛道、先结人缘」,明白了这些道理,将真理应用于生活中,广结善缘,以自己的愿心为因,配合外在的善缘,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就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)
于自由时报91.12.19(四)刊载
《中论》中提到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。所有一切法,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、仗因托缘所生。「我说即是空」,既是因缘所生,代表世间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独立存在,所有一切法都是空、都是假,只是一种假名、假相而已,不但人的色身如此,连动物、植物,都离不开这个空性的真理。
举例而言:譬如在气候好、雨水少、土质肥沃的甲乡镇种木瓜,一棵树可以长出七、八十个又香又甜的果实。如果把木瓜树种移到乙乡镇,虽然是同一批品种,但假设这个乡镇多雨,木瓜树在潮湿的地方不容易生长,又恰巧土地较贫瘠,气候也不好,因缘不和合,外缘不具足,结的果实少、品质也不好。同一品种的木瓜树,在甲乡镇产量多又好,在乙乡镇却不好,这正说明所有一切法皆是仗因托缘所生。
所以,世间上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,我们这个世界,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物之间、物与物之间,都是仗因托缘。因此,要成就任何事情,都必须因缘和合,能够具足善因善缘,无论事业或道业都一定能成就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一)
于自由时报91.12.21(六)刊载
世间上所有事物,都是仗因托缘而成;有生必有灭,因缘和合而生,缘尽复灭。一切法皆是缘起缘灭、生灭的假相,只有名称、形相,而无实体,所以是空性,既是空性便不要执着。佛法中提到三假观──因成假、对待假、相续假,运用三假观来分析万法,便可了解空性、假有的真理。
因成假,是指一切事物皆为因缘和合所生,无法独立存在,因此皆是假相。
对待假,是指相对待的假相;譬如有晚上,才有白天,有明才有暗;如果没有晚上,白天这个名词也不能成立。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明暗、内外、正邪、善恶,都是相对的境界,既是相对,也是假有、假相。
相续假,指世间万法都是相续而成的假相。例如,时间是由过去、现在和未来所构成,无论是一天、一个月或一年,都是每分每秒相续所组成的,仔细分析起来,并没有任何一段时间是永远停留、不会消逝的,也都是假有、假相。
天台宗祖师慧文大师见《中论》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的道理而开悟,就是悟到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,万事万物,体是空性、相是假有。最后不执着空、不执着假,契入中道实相,契悟当下不生不灭、清清楚楚、无量寿、无量光的这念心,悟到如来的智慧、如来的妙心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二)
于自由时报91.12.24(二)刊载
中道是思想,也是实相;思想是属于理论的部分,实相是属于修证的部分。我们不仅要了解中道的道理,还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,能动、能静,静中养成,动中磨练,这就是中道的修证。
了解中道思想,进一步要体悟中道实相,落实修证。中道不仅是一个名词、理论、思想,还必须在生活中实践,体会到这念心人人本俱,都有良知良能,把这些道理明白了,心自然而然能安定下来。能够能够作主照顾自己的心,便能照顾大众。实现中道,生命一定很有意义与价值。
反之,如果无法体会中道,心便很难安定下来,总是想要往外攀求。物质生活很有限,人的妄想与欲望却无有穷尽,以有限的物质要满足无穷尽的欲望,是很困难的事。中国有一句俗话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」,如果不懂得善调这一念心,追随着欲望与妄想,将会把我们带入烦恼当中,带到地狱、恶鬼、畜生三涂恶道中;相反的,如果能够主宰自己这念心,心能作主,不随顺妄想与欲望,就能得到智慧、光明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三)
于自由时报91.12.26(四)刊载
俗语说:「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」。水是一个譬喻,指我们的心水,譬如一条载满宝物的船开到海里,准备要到达对岸,如果海面风平浪静,没有波涛汹涌,水就能载舟,我们的生命、财产,就能达到最安全的地方。相反的,这艘船开到海中,忽然狂风大作,波浪大起,马上就会翻船,生命财产就会被海水覆灭,这便是水能覆舟。这一念心,如同海水,如果是善念,就能够通往光明的地方;如果是恶念,将来就会愈来愈黑暗。
在佛法当中,把善分成「假观善」、「真空善」、「中道第一义善」三种层次,其中「中道第一义善」是最高的善。世间的善法属于「假观善」,因为世间法会随着民情风俗、时间、因缘的不同,对善有不同的解释。譬如有一些风俗习惯在本国认为是善法,在国外不一定是善法;在国外是善法,在本国却可能行不通。世间的善法会随时间、空间的变化而改变,善法的定义无法恒久不变,所以是假相。虽然是假相,还是要去做,因为修善能利益许多人,藉种种因缘广修善法,修善而不执着一切善,就能契入中道实相的境界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四)
于自由时报91.12.28(六)刊载
「真空善」是指悟到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随缘变异,本无实有,体是空性的道理,就能放下执着得到解脱,成就声闻缘觉圣者的果报。然而这种果报只能自利,很难利益众生,因为心住在真空中,没有出来度众的愿心。菩萨了解这个道理,以大慈悲心度化众生,建立因缘、运用因缘、不住因缘;观空不住空,便能契入中道实相。中道实相是指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一念心,不着空、有;不碍空、有;在空、有当中来去自在。安住当下这一念心,这念心能作主不动,当下即是清净心、智慧心;就能自在于空、有。
佛法有理、有事;理就是理体,即是真空妙有的这念心性;事就是要作主,要清楚明白。能具足理和事,就能契入中道,中道是佛法中最高的层次,是如来的智慧;从假观善、真空善到中道第一义善,了解善法的层次,修行便有依循的方向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五)
于自由时报91.12.31(二)刊载
佛法的道理广大渊博,然而皆不离空、假、中三观,用空、假、中,体现万法真实的义理,有其绝对的意义。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,所谓假观成就一切法,要在世间上成就一切善法,必须运用假有,创造缘起,如果离开假有,便无法成就度化众生的因缘,也无法弘扬佛法,这便是俗谛。所以中道第一义谛,也不能离开假有、俗谛。
任何事都是众缘和合而成,必须要靠大众协助共同完成,单靠个人是无法成功的。如果错解成功是自己独力所创,虽然成就一切法,却已在假有中产生了执着,做了功德,却始终落入功德相,永远也得不到解脱。譬如一个主管,没有底下的员工,也没有办法建功立业,所以个人的成就也是大众的成就,要把功德、好事归大众,功德让大众来分享,坏事要懂得反躬自省。如此不仅广结善缘,而且透过不断检讨反省,自己的品德道业才能得到提升。
一般人所说不居功、不诿过,就是不执着。如果能本着这道理来做人做事,成一切法,而不执一切法,一定能得到大众的肯定,成就功德道业,人生就能愈走愈光明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六)
于自由时报92.01.02(四)刊载
俗谛,成一切法。真谛,泯一切法,观一切法皆空性,即是真空。了解一切法,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缘尽即灭,时刻变异,并非永恒,体是空性的道理,就能不执着、不我慢。观空是一个方便的法,「观」便是透过思惟、分析,体达一切法皆是空性,便能破除众生的执着。然而,这念心本是空性,不要另外再观想一个空,再观一个空相,就是空上加空、重床叠架,永远不能体悟心性的真空。
体悟到空性,这念心更进一步要不住空、也不住假有,保持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,就是中道第一义谛,就是中道善,这是最高的善法。因为中道不着空、不着有,运用万法而不执着万法,不论空、有,都不离当下这念心。
这念心本自具足神通智慧、功德与妙有,一旦执着假有,就障碍我们发挥这念心的妙用。所以中谛,就是不执着空、不执着有,这念心始终作主、清楚明白,便能显发本具的性德,体现无量无边的智慧与慈悲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七)
于自由时报92.01.04(六)刊载
这念心具足一切神通智慧、功德妙用,所谓「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。」这念心无远弗届、没有障碍,不论远近都能产生感应。只因众生有种种执着、妄想,因而产生障碍,使本具的智慧、功德无法显现。
举例来讲,譬如说有亲人离开家乡,到外地去,在家乡的亲人心里始终放不下,每天都在挂念对方的身体健康、衣食住行,甚至于他的学业、事业。想念久了,忽然一天梦到对方生病了。第二天电话联系确认,对方果真身体不适。由此便可印证我们这念心,确实是无远弗届,只要心念专注,没有烦恼妄想便能有所感通。众生只因有种种的执着、烦恼,所以产生了障碍。
因此,佛法教导大众要化除心当中的执着烦恼,没有执着,心中便没有障碍,自性的功德显现,就能契悟到中道实相之理。
中谛之介说(二十八)
于自由时报92.01.11(六)刊载
了解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后,更进一步就是要去实践。将道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确实做到人在哪里、心在哪里;即说即了、即做即了,心中无有挂碍。如同释迦牟尼佛说了无量无边的佛法,到最后说自己没有说一句佛法;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却说自己没有度一个众生。这正启示大众,最后所有一切都要归于无言无说,不可思、不可议这一念心,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人的一生从生至死,到了临终的时候甚么也带不走,假使平时能够安住在正念,安住在中道这一念心上,到什么地方都能够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。佛经当中提到「心净国土净」,这一念心清净了,所处的这一个地方就是净土;「心安国土安」,心安定了,整个社会自然就会安定;「心平世界平」,心达到平等一如的境界,全世界便充满了和平,没有战乱。
所以佛法的道理,确确实实是人生的真理,可以救人、也可以救世,可以自利又可以利他。每一位修行学佛的人,如果能肯定听闻佛法是一个福报,是一件大功德,便能继续发长远心、发精进心,契悟到人生中至高无上的真理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4-12-21 21:11:20发表在本站,文章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xuefo123.com/wen/209905.html
最新推荐
热门文章
- 13阅读1佛教对重婚的看法是什么?
- 13阅读2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十五天
- 12阅读3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
- 11阅读4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六天
- 11阅读5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
- 11阅读6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
- 11阅读7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三天
- 11阅读8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十九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