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导航
惟觉法师:喜施获福
佛说四十二章经─第十章 喜施获福
佛言: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沙门问曰:此福尽乎?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,数百千人,各以炬来分取,熟食除冥;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
佛法于东汉时传到中国。《大唐内典录‧卷一》记载:「言经出起于后汉孝明帝者,……于永平七年,夜梦金人身长丈六,项佩日轮,飞空而至;光明赫奕照于殿庭。旦集群臣,令占所梦。通人傅毅,进奏对曰:『臣闻昔西方有神,其名为佛。陛下所见,将必是乎?』帝以为然,欣感灵瑞。」《续集古今佛道论衡‧卷一》亦载:「……太史苏由对曰:『所记一千年时,声教被及此土。陛下所梦,必当是之。』」
汉明帝晚上梦到金人,从西天飞到东土,进入金銮宝殿。次日遂召集群臣,询问这个梦的意思;通人傅毅答道:「西方有一尊神,名叫作佛。陛下所见到的,想必就是佛吧?」太史苏由答:「根据记载,佛法从西天传到东土、正式弘法的时候到了!」明帝信以为然,即遣中郎蔡愔、中郎将秦景、与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国寻访佛法,遇见迦叶摩腾、竺法兰两位尊者;并将尊者所带的经典、佛像、舍利请回中国。《四十二章经》就是最早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经典著作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广含大乘、小乘、渐修、顿悟的义理。「喜施获福」是《四十二章经》中的第十章。「喜」就是欢喜之意,喜悦地布施,必得福报;欢喜布施,更能得大福报;乃至于帮助大众发菩提心来欢喜布施,所得福报更形殊胜。
「佛」乃释迦牟尼佛,「言」乃宣说喜施获福的道理。「睹」即看见善者行布施之功德。「人」则指发心功德主。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罗蜜当中,以布施为首。布施、供养、救济三者在意义上有些差别:「供养」系由下对上,对于父母、师长、三宝的供养,「布施」则遍指对于所有一切众生。
「布施」分成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财布施分成内财、外财二种。「外财」是指金银财宝、房屋土地;「内财」是指头目脑髓、心肝脾脏等身体器官组织。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,割肉喂鹰,舍身喂虎,乃至于将财产、王位都布施出去了。「财」也包含法财;讲经说法劝导他人,使之心开意解,解除忧虑、烦恼、恐怖,就属于「法布施」。「无畏布施」则是指布施身心,令众生心无所畏。例如看见强盗、土匪剥夺他人的生命财产,仗义直言,见义勇为,加以救济即是。
「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。」有很多人原本未发起布施之心,由于他人赞叹随喜,乃至于制造种种因缘,来助道、带动,而发心布施。如是助人者、旁观者、受施者皆能产生欢喜,获得的福报也是无量无边的广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30613
《四十二章经》中,「喜施获福」这一章的主题是修福德。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善法,不知道施舍,甚至过去未曾种善因、修福报,做起事来不但过程会不顺利,而且无法成就。所以修行当中,除了要有智慧,也必须修福德,广集福慧资粮。
宋朝时有位范仲淹,幼年丧父,家境贫寒,后来虽然当了官,仍不断地暗中行善、助人。他曾说过:「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」当上宰相之后的范仲淹,依旧宅心仁厚,以宰官身广行菩萨道,实为将佛法义理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典范。
范仲淹在镇守鄱阳时,救人救世不遗余力。当时有一位落魄不得志的书生,虽有学问,却无福报,常常是三餐不继,穷愁潦倒;范仲淹一得知此事,即邀书生叙谈以了解实情。果然,这书生很有才能,可惜时运不济,尚未遇到让自己一展长才的时节因缘,范仲淹于是决心帮助对方。
在书生寄宿的荐福寺旁,有一块石碑,是寺院落成时,书法名家欧阳询的亲笔墨宝,当中记载了道场的启建缘起。寺僧同情书生的贫困遭遇,决定拓印碑文,打成法帖,供其作为赴京进考的盘缠。范仲淹得知此事,立即调派人员前去拓印碑文。准备工作才就绪,当天晚上却是一夜风雨交加、雷击电鸣,竟然当场把石碑打得粉碎!《增广贤文》云:「常将有日思无日,莫把无时当有时。时来风送滕王阁,运去雷轰荐福碑。」可见做一件事情,具足福德因缘是很重要的!
佛言:「睹人施道」,即是见人修布施之道。又言:「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」赞叹他人修布施之道,不但布施者有功德,随喜赞叹者也有功德,所以其中福德「甚大」。
例如,甲发心修布施,供养佛、供养大众,乙知道布施是件福报、功德,看见别人布施供养,而自己却没有资源,苦无机会;此时,甲将供品或钱财分送给乙,一同布施供养,成就乙来作布施的功德。自己的供养和帮助人家成就善法的布施供养,那一个功德较大?帮助他人的甲功德最大!
这里所讲的布施修福,是个最大的功德,我们能赞叹别人发心,自己也会有无量的功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三)930620
在普贤十大愿当中,有一项是「随喜功德」,「随喜」就是随喜赞叹,帮助人家成就善法、成就功德,所以不论是自己布施,或帮助他人布施,所得到的福报都很大。
除了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以外,更重要的还要明白「三轮体空」。三轮当中包括:布施的法财或钱财、布施的对象、布施的人,有了这三轮的因缘,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。所谓「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」,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少了任何一样条件,都无法成就布施的功德。行布施之后,接着要修观行,亦即思惟这个布施是因缘和合,三轮体空,当中所布施的钱财、布施的对象、布施的功德主——当体即空,这就是般若的布施。懂得用这个道理来修布施,就能得到「无上菩提」的果报。
除了知道事相上的布施,了解缘起性空之理,更进一步还要明白:不着空、有二边,坚住正念──当下即是中道实相,如此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佛所说的法门有粗细、有深浅,不管是粗、细,或是深、浅,只要依法修行,都能得到无量的福报。就好比我们吃一碗蜜汤,无论在碗中间或边缘的蜜都有甜味,中边皆甜。所以布施得福,不管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乃至于达到三轮体空、空有不着,皆能得无量无边的福报。
「沙门问曰:此福尽乎?」,「沙门」是指佛的弟子。过去,修行的人皆称为「沙门」,不只是出家众称作沙门,其他的修行者也称为沙门。「沙门」即是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的修行人。「此福尽乎」,这福报究竟有多大?能达到什么程度?沙门问佛陀:「这福报究竟大到什么样的程度?是不是用得尽?」就人的一生来讲,拥有数千万、数千亿的财产,福报也算是很大,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,这些钱财还是可能用完的。
释迦牟尼佛以譬喻来解答沙门的疑问。「譬如一炬之火」,一炬是指一个火炬,好比在运动会时点圣火所拿的火把。「数百千人,各以炬来分取」,数百千人都到这里来点引这个火炬。「熟食除冥」,就事相上而言,「熟食」即是将火用来煮饭、烤食物;「除冥」,是利用火的光明去除黑暗。就理上而言,成就圣道称为「熟」,在凡夫之位称为「生」;「火」则是代表智慧,智慧能除去内心当中的烦恼黑暗。心中有了烦恼就是一片黑暗;没有烦恼、保持宁静,内心就会充满光明,光明即是净土。有了光明智慧之火,便能「除冥」。由于我们修福的关系,所以心生光明。
「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」,不管是将这个火炬用来熟食或是除冥,都不会因为很多人来分取,而失去了火炬原本的光明;修福报也是如此,所谓「灯灯相传、光光相照」,福报为我们带来了光明,化除了愚痴和黑暗。这段经文是个譬喻,以此譬喻来总结前面布施、助道之理。这些道理的启示,对于我们修行有很大的一种作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30704
修布施就好比种福田,福田可分为三种:敬田、恩田、悲田。
对于三宝、父母、师长,心生恭敬来供养,这就属于「敬田」。以知恩、感恩、报恩之心,报答父母恩、国家恩、众生恩、三宝恩,这是属于「恩田」。看到某人生病、生活有困难,我们起大慈悲心去救济、照顾,这就属于「悲田」。能够耕耘这三种福田,就可以得到大福报。
既然是福田,那和普通的田有什么有差别?这必须透过智慧去观察、辨别。假使是土壤不肥沃,甚至里面充满石头、瓦块,又缺少水份、阳光,这个田就不是福田了;把种子播到这样的田里,一定很难发芽、成长,更不会开花、结果。相反地,如果我们把种子种在土壤深厚,而且水份、阳光都充分的田里,将来必定会开花、结果,结「福慧之果、菩提之果」。
所以修福报、种福田,要找对良田;假使没有分辨清楚,不但劳民伤财,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、罪过。举例来讲,有一种民间信仰,是拜「大圣爷」,这大圣爷就是孙悟空。不了解的人,认为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可飞到十万八千里外,神通广大,所以给大圣爷修庙;认为去膜拜、祈求他,就能得到好运。
事实上,孙悟空只是《西游记》小说里的人物。所谓「心猿意马」,孙悟空代表我们的第六意识。例如,我们坐在这里,心忽然想到家里的事情,这个「孙悟空」就一个筋斗飞到家里去了;心再想到美国的亲朋好友,「孙悟空」一个筋斗又飞到美国去了;忽然又想到,我现在正在这里听经闻法,怎么想到这些事情去了?这时「孙悟空」就马上回到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了。在《西游记》当中,唐僧一念起金箍咒,就能降伏孙悟空,这就譬如我们打妄想时,马上念六字大明咒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借着咒语将第六意识固定下来,这就是降服「孙悟空」的最好的方法。
布施,必须透过智慧的观察。有人认为,做善事、修福报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一样。其实,没有智慧的判断,种错了田地,还可能给自己带来烦恼。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信仰不了解,只知道跟着别人去进香、膜拜,这就是迷信了。所谓「迷」,就是不明白事实的真相。所以,不了解「孙悟空」的含义,而把钱财拿去修大圣爷庙,乃至于杀生祭祀,如此不但没有功德,还造了杀业。修这样的布施,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福报。
一般人常说:「救人只能救急,不能救贫。」面对一个重病、有急难的人,我们适时的给予帮助,这是一种慈悲;但是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、业缘,往后的日子,还是得靠个人去努力、修福,才能转化逆境。了解布施的真义,并透过智慧的判断,进而让对方明白因缘果报之理,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。
敬田、悲田、恩田,这三大福田,都是我们可以去播种的良田。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,也可以去随喜播种,即使自己修布施的因缘没有成熟,也可以劝人家去发心,就如同经文所言:「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」明白了这些道理,依理实践,就是福报。
「喜施获福」所说的道理,是一条光明的大路。我们布施之后,进一步透过思惟,修了善法又能够不执着善法,能、所俱空,最后坚住实相,空也不执着,就契入了佛的智慧。有了这智慧之火,能够「灯灯相传、光光相照」,就会获得无穷尽的福报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4-12-21 21:13:24发表在本站,文章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xuefo123.com/wen/210021.html
最新推荐
热门文章
- 8阅读1佛教对重婚的看法是什么?
- 7阅读2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
- 7阅读3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十五天
- 6阅读4花草树木都通人性,它们也懂得报恩吗?
- 6阅读5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
- 6阅读6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一天
- 6阅读7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天
- 6阅读8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