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导航
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四天
第四天
诸位观众、诸位菩萨大家好:
今天已进入第四天了,台湾宝岛听此「见性成佛」法门的人非常热络。现在要举一个例子,「见性」不分在家或出家,如果你可以出家修行,就没有家累,不必经营事业,一心一意来宣扬明心见性的道理,让更多的人知道此道理因而明心见性,此功德更加不可思议。
所以过去的禅师参禅悟道后,会去云游四海,将他悟明本性的道理、理论和方法,一一宣扬出去,让更多的人转凡入圣、开悟证果。所以开悟祖师说了四句偈:
「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,
唯传第一义,其乐自优优。」
他说「一钵千家饭」我们出家以后,有事业、有职业吗?弘扬佛法就是我们的事业,让众生离苦得乐,开悟证果就是我们的工作。不是出家落发以后,穿上袈裟就没事了,头发理掉不是图凉快,对自己而言要自度自利,对他人来说,要利他度他才对。所以一位真正有修行的人,他不会结伴,而是孤身万里游,一个身影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东西南北任他云游四海,「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」就是这个道理。无债一身轻,两袖清风,大江南北任他遨游。出家人无家处处为家,出家人无我成大我,出家人无爱能显大爱,这种深深的意境,稍微入门的人就体会得到。如此为了什么?唯传第一义。什么叫做第一义?就是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的道理,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将心法、禅宗的道理、明心见性的道理传给摩诃大迦叶尊者时,说出几句法语:
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今付嘱摩诃大迦叶尊者。」
佛陀这么说:「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」这种实相无相、涅槃妙心的道理要宣传至普天之下,让更多人来修行见性成佛,所以「唯传第一义」。简单说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的道理,因为你若未经过明心见性,想要证果转凡入圣根本是不可能的,出家人做这种事是「其乐自优优」,那种法喜充满、那种轻安、那种平等心、清净心、解脱心不是用语言、文字可以形容的。「其乐自优优」那种快乐、清净、微妙、神圣的意境唯有自己能体会,即所谓「心行处灭,言语道断」。
在修道的过程中,要「谋道不谋食」,那么此人已入道了。有人要出家时,都会找一些同伴,其实不要结伴出家,结伴出家有好处也有坏处,结伴出家的人遇到不如意时就结伴离开,起烦恼时也要把他的朋友一起带走,携伴同行。都还没入门还没得法,两人就相邀离去,所以出家不要呼朋引伴,这样会害了对方,因此弊病会比较多。重要的是,能否好好用功修道,不用烦恼吃、穿、睡的问题。有一些人担心出家后没有钱财,所以在出家前,他会储存所谓的「和尚本」或「尼姑本」,这叫做「没道心」。出家后还烦恼没钱财,要储存所谓的「和尚本」「尼姑本」,这种人连一点「道心」都没有。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离开皇宫未取分文,所以只要用功修道不必怕天龙八部不会护持、三宝不会护持,你放心。你看释迦牟尼佛出家时,也未取分文,结果他修到明心见性,开悟证果成为人天导师。如本也一样,我出家时才拿不到二百元,穿一件牛仔裤、白衬衫,就步出家门跑到桃园出家。如今,如本也没有饿死啊!如本也不会没地方住,我们若用功修道自利利他,自度度人,好好在道业上精进用功,不用烦恼诸佛菩萨不会加被你。所以修道「忧道不忧贫」,要担心你心中没有道无法证果,你不用烦恼贫穷,佛陀自然会疼惜你。
出家后好处多多,第一,我们可以安心修道,不必被家庭拖累,不用为儿女劳累,不用为了财产而经营事业日理万机,以致弄得心神颠倒。如果生了几个冤亲债主,那么一辈子日子要怎么过才好。所以我们出家以后条件比较好,所谓条件好就是没有种种障碍,专心一意研究经典,然后弘法布教度化无量众生。如果没有办法弘法布教,我们好好静下来明心见性,参禅悟道,早日了断我们的生死。所以说出家需要很大的福报,径山禅师说「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为,非将相之所能为。」出家不是国王,皇帝文武百官,乃至将相可以出家,没有相当的福报没那么简单。梁武帝曾经三次想要出家修行,却都被太太抓回去,过去有位将军要出家,结果被他的夫人拉回去,所以出家没那么简单。若加上对世间的欲望很强烈,若没有强而有力的道心,将其顿断、净化,要走向出家之路没那么容易,所以出家要有福报啊!
开悟祖师又说「莫谓袈裟容易得,只因累劫种福田。」他说,你不要以为这一袭袈裟容易得到,容易穿,我今天之所以能如此轻易的得到这一袭袈裟,把它披在身上,能够弘法布教讲经说法,这是多生累劫所种的福田,说不定上辈子我也是出家人,说不定上辈子我是弘法者,在佛陀面前种了许多善根,曾在大殿拖过地,擦过桌椅,曾听经闻法,曾布施喜舍做功德,将这些善根和慧根延续到今世,继承过去世未完成的事情,让它开花结果成就佛道,所以出家要有很大的福报。
以出家法而言,住市区的人较有福报,住市区的人文化水准较高,经济较好,种种的知识也比较丰富。我们来看台湾宝岛,台湾由南到北,从北到南,学佛修道的人,市区特别多,我的意思不是藐视乡下人比较没有善根,但是比例上讲起来,市区的人学佛出家修行,认同性永远胜过住乡下的人。
马祖道一禅师,他是乡下人,他出家以后很用功修道,期能早日见达本性,后来果然成了明心见性、开悟证果的圣僧,马祖禅师是一位有感恩心的人,证道后想要回馈乡里,于是决定回乡弘法,去度化家乡的乡民,果真有一天他回乡讲经说法。结果那天乡民听说马祖禅师回来了,都风闻而至,来听经的有好几千人,这些全是本乡的人,一听到禅师的名声,家家户户人潮就涌到道场来,把道场挤得水泄不通。但是听经的人第二天只剩五百多人,第三天剩二百多人,第四天剩几十个人。此时,马祖禅师心中就很感慨!乡人普遍的想法:这马祖禅师我从小看他长大的,不知他出家以后长成什么模样?来看一下他的庐山真面目吧!用这种心情去看他的比较多,不是真正去听法的,真正有善根的人,算一算没几个。所以马祖禅师才感慨的说:「得道不返乡,返乡道不香」。道这么好,可以明心见性,可以让我们转凡入圣,可以让我们破迷启悟,可以让我们明白生从何来,死往何处,可以了解人生、宇宙的道理,可以转凡入圣成就圣人,可以顿断三界出离六道了生脱死!道是这么香的东西,可是乡下人总是比较没有慧根和善根。往往一大早出门,很晚才回来,工作做到昏头转向,那里还有心情,去听经闻法听你和尚讲话呢?所以他很感慨的说得道不返乡,不是不要回来,实在是家乡的人太没有善根了,如此返乡后道就不香了。所以,道要看人得,你若没有慧根、善根,没有多生累劫种善根的人。他不会觉得道的可贵,不会觉得道的价值。若有慧根善根的人,不要说从南部跑去北部听经,即使三更半夜用跑的、用走的都会去听,原因在那里?道,能令我们出离生死啊!
所以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,要不改初发心,出家人要珍惜当初出家的动机和目的,人身难得、佛法难闻啊!今生好好向我们的自性下功夫,我相信这样绝对不辜负你当初出家的动机。总之,开悟圣僧他之所以如此说,原因何在?出家比较自在,没有家累没有家庭的牵绊,不会让妻子、家庭、事业牵制住,因此比较清闲,容易入道,要参禅悟道比较容易专心。不妨如此,你以在家身份来修行,坐在这里,好好参一下自性,参不到三分钟,唔!旁边讲话了,妈妈,米缸没有米了。喔!没米了,那要去准备米了。一会儿,妈妈没有钱可以买菜了:::,如此如此,你要如何参禅才好?爸爸,明天要缴会钱。这个禅要如何参呢?那叫做「苦心禅」。悟什么道?「痛苦道」。想到丈夫、妻子、家庭、经济,这禅你要如何参?道要如何悟呢?你苦恼都来不及了,那里还会去参禅悟道呢?所以出家比较殊胜,不需要强辩。何况佛经告诉你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在最后一世都是示现出家相,来娑婆世间度化无量众生出离苦轮,这些经典都有记载,所以出家比较悠游自在,比较好修行,环境较殊胜。现在将开悟祖师的法语再念一次:
「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,
唯传第一义,其乐自优优。」
修行需要半勉强,在十成当中,若有六七成的因缘成熟,二、三成,三、四成再克服一下就好了。出家修行不可能百分之百顺你的意,要半勉强,到最后渐渐修到不用勉强时,此人就渐渐入道了。总之,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参禅悟道,一定要向自性下功夫,为什么要向自性下功夫呢?因为道未离开心,心就是道,道就是心,有什么依据?要如何修?来,我们来看开悟圣僧他老人家怎么说:
「回光返照自观自,历历分别原来是,
识得自家大宝藏,从斯受用无穷尽。」
他说「回光返照自观自」,修道要回光返照,反观自心,不是离开自心,向外追求一切法,如此心外求法,与道背离,见道难矣!修道要「回光返照自观自」,自己观照自己的心,不可心外求法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」意即在此。道者就是你的佛性,不要离开你的佛性,另外找佛性,你若离开你的佛性另外去找佛性,这样那怕是多生累劫,费尽九牛二虎之力,也永远找不到啊!别说终身找不到「道」,尽未来世永远都找不到你的自性。所以说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」
所以「道」者,就是你的佛性、你的心,心就是道,道就是心,离开心无道;离开道无心,心道不二。所以如本常说修道不可舍本逐末,离开你的本性向外追求外在一切法皆是外道,如此永远都不会见性成佛。所以开悟圣僧头一句话就告诉你要「回光返照自观自」,将你攀缘的心收回来,观照自己的心。将你那奔驰的心、妄想的心收回来,观照自己的心,见自己的性,将你心猿意马、烦恼丛生的心全部净化、回归统一,照见你的本性,这样就没错了,叫做「回光返照自观自」。观照自己的心,将心守住,最后的胜利者、见性者、转凡入圣者,非你莫属。
「回光返照自观自」接下来「历历分别原来是」「历历分别」就是一念不生,分明如是。此时你虽然观照自性,观照自性的当中,你的性,任何起心动念,不论是由体所起的作用也好,或作用归体,达到体用自在的时候,你能历历分明、清清楚楚。你参禅见达本性的时候,你的心不会含糊,能灵灵觉觉,明明白白,每一个动念你都清楚,每一个动作你都自觉,每一个思想都灵灵觉觉,此时,向你恭喜了。「历历分别原来是」全是自家宝藏,自家本地风光,全部是你本来面目,由你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啊!「识得自家大宝藏,从斯受用无穷尽」「自家宝藏」就是你的本来面目,你的如来藏性,就是你的佛性,你已经明心见性了,从此以后一切施为动作都是由你真空自性所起的妙有,也就是由清净的本性所起的妙用,恭喜你了。四句偈再念一遍:
「回光返照自观自,历历分别原来是,
识得自家大宝藏,从斯受用无穷尽。」
这是告诉我们修道不可离开心,因为心就是道,禅宗的诉求就是要「见性」。所以我们不但不可起心动念,同时要将起心动念净化掉,净化了还不够,还要见性,见性后才能起妙用。所以来看禅宗的公案,禅宗那些开悟圣僧一旦开悟本性后成就圣人,一山游过一山,一省游过一省,一乡游过一乡,一村游过一村,在全国东西南北四处云游,随缘度化无量众生。在这过程中,他的心都没有染污一切法,所以真正的功夫就在此。担心的是未见性,若见性,一切都好说。
所以如本刚才说,见性的人、开悟本性的人,这是最可贵的,最有价值的,甚至是最神圣的,世间没有任何宝物可以和见性较量。为什么?因为见性之人当下就了生脱死,他无尽的庄严福慧,成就他的无上菩提。一个未见性的人,始终是生死凡夫,在三界中周旋不出。做天神,做阿修罗,堕落地狱、畜牲、饿鬼,始终在三界周旋不出,真可怜喔!六道轮回不快活。所以明心见性才是我们的诉求,道理在此。
梁武帝要受菩萨戒时很欢喜,他很不简单,对佛法也相当深入,经常打斋供僧,印书造桥铺路等,做种种功德,是一位具有菩萨心肠的皇帝。但他贵为皇帝身段却始终放不下来,在受菩萨戒时,照理要顶礼授戒和尚三拜,但因他没有放下身段,以致拜不下去,以现在的名词叫做「贡高我慢」。因为他心里想:「我是全国人民百姓的皇帝,今天竟要向你这位出家人顶礼,若让全国人民知道会没面子。」所以,要登坛受菩萨戒时,梁武帝将慧约禅师拉到旁边说:「师父,我在这里向你顶礼三拜,但公开场合我不向你顶礼,好不好?」因为没有拜,不能完成菩萨戒仪式。「还有,我顶礼三拜这个动作,不要向全国百姓讲喔!不然我会没面子,一国之君向你顶礼,让人知道了,我会不好意思,会被人取笑。」慧约禅师说:「仁王仁王,我会遵照你的意思,但我也有一个条件,我接下来的动作,你也不要向全国人民百姓讲喔!」话一说完,慧约禅师就运用他的神通,纵身空中,神通十八变,一会儿变成一朵很大朵的彩云,又变成一朵莲花,一会儿身体变成几十丈高,再变成佛菩萨,然后再化身一朵彩色的云在半空中飘呀飘::飘到房间里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,这个瓶子瓶嘴宽度不到三公分,慧约禅师由瓶中发出声音向梁武帝说:「殿下,我今天这种动作,神通十八变,种种的状况,你看过就算了,不要向全国人民百姓说哦!知道吗?」诸位啊!这时梁武帝心里想:「糟了,我有眼不识泰山,我拜的是一位开悟证果的圣僧啊!」他那时不知要哭还是要笑,不知该欢喜还是忧愁,心里很复杂,当下就跪下说:「圣僧,弟子我慢,我刚才所说的不算数。」居然说不算数,因为他拜的是圣僧,否则看梁武帝有没有办法神通十八变?变大变小,变成彩色的云进入瓶子里,百分之百不可能,所以皇帝如何和一位开悟圣僧相比较呢?无法比较。
由此典故我们就可以了解,一位明心见性的圣者,是尊贵的,是人天导师,是善知识,能教我们出离三界,了办生死的明师,我们怎还会拜不下去?任由我慢心在作怪呢?所以由慧约禅师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知道,圣僧不愧是圣僧,但是圣僧也是由凡夫僧一步一步修行而来,最后见达本性,开悟证果。因此我们对明心见性的圣者是尊重的、是赞叹的,我们要向他学习见性之法,明心见性后,如果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,有四种自在。
见性不是语言文字可以形容的。见性以后,它的好处是无量无边举之不尽,说百千劫都说不完,但是我运用经典,说明明心见性后证得八地以上的菩萨有四种自在,诸位听好。第一无分别的自在。第二剎土自在。第三智自在。第四业自在。诸位当中若有人明心见性,证得八地以上的菩萨,向你恭喜了,就有这四种自在,其他的经典则说有十种自在,我从中提出这四种自在让你了解,若要说十种自在,三天三夜也说不完。第一种自在叫做「无分别自在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无分别自在者,八地菩萨舍一切功用之行,能得到无功用行,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,而得自在。」你若证得法身,也就是见性的时候,登上第八地菩萨,向你恭喜了,你有「无功用行」。所谓无功用行者,就是本身已经达到修行用功不必刻意,不用存心作意,具有自发性,自己会生起用功修行这股强而有力的修行之心,这就是「无功用行」。同时,在一切法能远离一切分别之想,就是已经达到「平等心」,不但达平等心,而且能净化法尘而得自在。不错,有人讲经说法后,尚有法尘缠心无法净化,还有法执存在,八地菩萨没有法执,已净化了,有此自在性。
第二叫做「剎土自在」。「剎土自在者,又作净土自在。菩萨在第八地时,深心清净能自由出生于各种国土,而且令诸剎土亦得清净。」简单说剎土自在,又称为净土自在,因为菩萨既然见性登上第八地,在其心深处,已经达到清净自在,所以他能随心所欲的选择十方世界任何一个净土去投生,其准确性很高,绝不会出生错家庭或国家,而且能更加庄严净土。所以这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不简单喔!接下来第三叫做「智自在」「智自在者,菩萨在第九地善慧地得到无碍智,演说诸法皆称理自在。」意思是说你若见性以后,登上第九地,所谓善慧地的时候,向你恭喜,你可以讲经说法,具世间智、出世间智,达四种辩才无碍:法无碍、义无碍、词无碍、乐说无碍。因此讲经说法滔滔不绝,如行云流水般,亦如涌泉之不绝,度化无量众生,是为说法无所障碍,如此度众生才轻松啊!
一些未见性的人讲经说法道理不通达,说此碍彼、说彼碍此,不然就是以偏概全,只说方便法,如此一切智慧尚未成熟就没有办法度众生了。度众生总是受限,无法让众生得到了义法、圆满法。你看唐朝清京国师,他有「七皇帝之师」之称,皇帝都向清凉国师顶礼,他能够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众生要听什么法,他有他心通,能为众生说其欲听之法。譬如我们这里有几千人在听经闻法,我将法一说下去,只有一音而已,用我们自己的母语去讲,那声音在上海人来听变成上海话,广东人听了变广东话,北京人听了变北京话,福建人听了变福建话,德国人听了变德国话,日本人听了变日本话,美国人听了变美国话,德国人听了变德国话,变得如此殊胜、庄严,「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就是这个意思。
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我用母语说完后,每一位众生听到之后,变成我专门为他说法,他想听四圣谛就变成四圣谛法语,想听十二因缘就变成十二因缘的道理,想听六度波罗密就变成六度波罗密的法音,想听三十七道品就变成三十七道品的梵音,想听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就变成我为他演说六百卷大般若经,这样才称为殊胜庄严微妙啊!第九地以上的菩萨就有这样的本事,叫做「智自在」。要得到「智自在」,先决条件要经过见性的阶段。所以,修行无论如何要回归原点,要「回光返照自观自」。
再来,明心见性以后,证得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四种的自在中,第四种叫做「业自在」「业自在者,为菩萨在第十法云地时,于诸烦恼业缚,悉能通达更无障碍。」简单说,你若修得明心见性。证得第十地法云地时,比起前面的第九地、第八地乃至前面的第七地是更加殊胜,其一地比一地的境界更高,最后进入等觉成就佛道。在第九地时,所有的贪瞋痴无明烦恼都逐一净化,束缚不了菩萨,其见思惑早就断尽,尘沙惑也已净化完毕,要进入等觉菩萨的时候了。烦恼无法束缚菩萨,一切都可以净化疏通开来,一切无障碍叫做「业自在」,这样诸位明白了吗?所以「明心见性」就可以得到这四种自在。如本再念一次,明心见性八地以上的菩萨有四种自在:第一无分别自在。第二剎土自在。第三智自在。第四业自在。
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,要好好用心参禅悟道,这绝对没错。所以在修道的过程中,你若能见性一切都好说,尤其你见性以后,要讲经说法不必看讲稿,讲经说法滔滔不绝啊!就像沸腾的开水一样源源不绝。讲经很有体系、思想、组织,滔滔不绝而说,你看释迦牟尼佛自己说:「我已经辩才无碍,虽然讲了四十九年的佛法,但是佛法还没说完喔!」他说了四十九年的佛法,这些佛法仅仅如大海中的一滴海水而已,未说的佛法还有如大海的水那么多。所以能讲那么多的佛法,那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了,可见「见性成佛」这个法门,为佛弟子怎么可以将它疏忽和马虎呢?太神圣庄严了。
见性先决的条件要回光返照!因为道在心里,离开心并无道,道就是心,心就是道。开悟圣僧才告诉我们这四句解脱庄严,教我们如何入道入门的道理。再念一遍:
「回光返照自观自,历历分别原来是,
识得自家大宝藏,从斯受用无穷尽。」
你若能按照这四句偈颂去修持,要见性成佛,要得到实相无相之涅槃妙心,不是难事啊!
第五天
诸位观众、诸位菩萨大家好:
一个人在见性的当下,就不能称呼为凡夫,见性以后,世间忽然少一个人,就是减少一位凡夫成就一位圣人了。所以,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,不论学习那一个宗派,都为你随喜赞叹。但是,你学的那一宗,定要了义、圆满、能让你见性。如果此宗派,无法让你见性的话,你早就该飞也似的拔腿就跑,远离此宗派了。为何如此说呢?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没有一尊佛能够离开见性而成佛的,所以,福报修得多大,不见性成不了佛。你的智慧如何高超莫测,未见性也成不了佛。即使福报修到比海还深,比虚空还宽阔,未见性还是一位凡夫众生。
如此说来,「见性」可说非常重要,也可以说,「见性」是能否成就圣人的关键所在,也就是从凡夫入圣人之流,你非经过「见性」这一关不可。所以现在运用一位开悟圣僧,开悟证果以后说了八句开悟的话。他说:
「清清净净一灵光,剎剎尘尘不覆藏,
万万千千都是觉,多多少少弗思量,
明明白白无生死,去去来来不断常,
是是非非如昨梦,真真实实快承当。」
好庄严的八句开悟法语,第一句一语道破告诉你「清清净净一灵光」何谓「清清净净一灵光」呢?简单讲就是贪、瞋、痴一切无明烦恼都完全净化了,显露出光明本性的意思。我们之所以无法「一灵光」就是因为贪、瞋、痴无明烦恼覆盖住光明本体,也就是如来藏性,你的一真法界,你的大圆镜智被覆盖,以致无法显露,若要显露,必须清清净净,你的贪瞋痴三毒没有净化,如何清清净净呢?见思惑未断,尘沙惑未断,无明惑也未断,内心充满无明的杂草,如何将这无明的杂草除掉,那是你目前修道的当今之务啊!
所以开悟圣僧见性灭除烦恼以后,头一句话告诉你「清清净净一灵光」,接下来第二句「剎剎尘尘不覆藏」,好庄严的一句话。因为圣者已经见性,证得无生法忍,也就是证得法身以后,到十方世界度化无量有情,他不会染着众生,不会染着十方世界一切尘埃。「剎剎尘尘不覆藏」「剎剎尘尘」就是十方世界任他遨游,畅游而无所障碍。所以悟性的人达到如此的境界,在十方世界来来去去,去去来来,都不会染着自性,同时自性自在能转一切境,不被一切境所转。所以【楞严经】云:「心能转物即同如来」,问他是否如来,是问他能否转境。你在剎剎尘尘十方世界,不是染这里就粘那里,不是碰到这里就是撞到那里,当然有得失取舍名为凡夫众生,那里堪称「剎剎尘尘不覆藏」呢?你不但覆又藏。覆者,就是让万尘将你缠住;藏者,就是如来藏性不能显露。所以见性的人,一切都好说,你到十方世界剎剎尘尘不覆藏。
「万万千千都是觉」你的身、口、意三业,行住坐卧、施为动作都是觉悟的。凡夫众生不同,吃饭被饭转去,睡觉时做一堆恶梦,被梦境所转。行走时,眼睛瞻前顾后东张西望,被境界左右动摇了心志,坐在此处也胡思乱想。总之,行住坐卧三业一举一动,全都被尘境所染而不能转境,如何称为「觉」呢?觉者是不染尘啊!有染境不能见性不能称为「觉」。所以「万万千千都是觉」意指一位修道人,施为动作担柴运水,一点一滴都是自性的妙用。譬如我在此讲经说法,说「见性成佛」的法门,我灵灵觉觉,明明白白,清清楚楚,每一字,每一句,每一段,都没有零点零壹秒的迷惑,如此何尝不能开悟证果呢?所以每一个动作、举止行动都不会染尘,都灵灵觉觉,清清楚楚,如果是这样,三业一切妄想,当下顿断净化,当下就是见性的觉悟。
「万万千千都是觉」换句话说,每一个动念,每一个动作,每一个思想,全都是觉悟的,全部是见性的,都是见性后所起的妙用。反过来说,未见性的人动念头迷迷糊糊,念头迷迷糊糊就会做迷迷糊糊的动作和事情,因此,万万千千全部是迷惑呀!不能堪称为「觉」。「觉」是问你到底有无见性?「多多少少弗思量」你若见性了,做大做小做多做少,都不用刻意去安排时间来参禅悟道、看经诵经念佛,怎么说?「多多少少弗思量」不用刻意动念来用功修道,你无修而修,修而无修,达到法身无生的境界,怎么还要刻意呢?所以说「多多少少弗思量」你每一个思想,每一个动念,每一个行为,都是自性的妙用,不用花太多功夫,自性自可产生无量的妙用。
举个例子,这一面镜子是光明的,镜面没有尘埃,当你走过镜子前面,这面镜子不用费很大的功夫,不用费力就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由前面走过去,灵灵觉觉,清清楚楚,它也不用故意思考「我能照喔!他被我照到了。」不会动此念头。虽然没有动此念头但是能作用,它有普照的作用,当此人走过去以后,此人的影子也不会粘在镜面上,不会染尘,不会染境,当下又有普照的作用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离照无寂,离寂无照,达到寂照不二的境界。修道修到此,不用作意,不用刻意,自然见性起妙用,无住而生心,这种「多多少少弗思量」的境界,是何等快活、何等庄严!这是十方诸佛所达到的境界,我们若想达到这样的境界,按照佛陀的方法修见性成佛的法门就对了。
凡夫不一样,在尚未见性以前,要刻意去安排功课,在尚未见性以前,要下很多功夫来见性,乃至诵经念佛、听经闻法,都是必然的功课。你不能对人家说「多多少少弗思量」,你尚未达到果地,在因地当中,你多多少少要好好思考,好好用功,好好安排你的功课。「多多少少弗思量」是站在果地的立场来讲,也就是对见性的人来讲,像吃冰棒一样「凉凉」的,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达成无住生心的境界,可以达到真空妙有的境界,达到悲智双运的境界。
「明明白白无生死」有生死是凡夫,圣人不生不死,所以凡夫和圣人的区别,在于悟与未悟,悟明生即是死,死即是生,离生无死,离死无生,生死不二,此名之为圣人。凡夫不同,看生就是生,看死就是死,生死是两回事,两极化。圣人看生死,当下生死就是不生不死。凡夫看到不生不死,当下变成生死。所以迷和悟只是一个窍门而已,这个窍门不能看穿,不能看穿它的本来面目,永远被生死所束缚,要进入涅槃解脱的无上道,难啊!因此「明明白白无生死」就是这位开悟圣僧,已彻底悟明生死当下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生死,了解生死和涅槃是一体两面,染和净的差别而已。
凡夫不一样,只能说「明明白白有生死」难怪叫做凡夫众生。生,不能说它死,死,不能说它生,开悟圣者,他知道生死是不二的,他才告诉你,明明白白实在无生死啊!因为圣人知道生死本空,在生死当中净化,生死当下就是不生不死,是涅槃的境界。
「去去来来不断常」什么意思?在来来去去当中,圣人不会落入不好的因果,他所做所为全都是善的,是解脱的,不会和众生结恶缘。在这社会国家,世界中,他能做到中道解脱,不会碍到这里或伤到那里,一切都圆满,不染一切尘埃,在来来去去生活举止动作中能净化解脱,不会落入坏的因果。对好的因果非常积极,去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事情,叫做「去去来来不断常」。断,就是断灭顽空的意思。开悟圣僧不会做断灭的工作,所以「空」是建立在「有」的当中说空,离开空,有不可得。凡夫众生听到空,就以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,连佛性都没有了,否认一切法的空性,否认一切法的假相,这是凡夫众生所认识的空,如此悟错了。绝对的有叫做有,绝对的无叫做空,这是凡夫的认知,是邪知邪见。佛、菩萨、开悟圣者知道有当下就是空。离开现有的诸法不可说空,所以即有即空,空有是不二的,圣人是这样的认知,达到空有不二,所以他不断常,这非常重要!
简单说,「不常」就是一切诸法是假相、因缘的和合,这因果法当下是不常在,是空性无我的,叫做不常啊!但是他不断,不会否认这个假相诸法,不会否认一切因果。在此状况之下不断不常,认识诸法的实相不二法门,所以当然会开悟证果!圣僧才说「去去来来不断常」就是此道理。
「是是非非如昨梦」是指诸法的是非、善恶、山河大地、森罗万象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不可得。一位修道人最起码的认知,若不了解诸法的无我空相如昨梦的话,要入道根本是戏论。所以诸法本空是十方三世诸佛来人间讲经说法必然要说的真理。所以说「是是非非如昨梦」,过去一段很绚烂的日子,如泡沫了。过去多么伤心、痛苦的事情如今又何在?如昨梦了。过去秦始皇并吞六国,老总统蒋中正先生南征北讨,抗日剿匪驰骋沙场,如今又何在呢?如昨梦了。
可见世间一切万法当下是如幻如化,如电如露不可得的,你若知道它不可得,如此才渐渐有入道的可能,你若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,你当下被诸法蒙骗,不能了解诸法的实相。所以开悟圣僧才说:「是是非非如昨梦」是故不要太认真,不必太计较啊!为何不要计较,不必认真?因为一切诸法当下就是如昨梦、如幻如化不可得啊!过去的沧桑史记在心里,过去称心如意的事完全放在心里,没有空掉、净化掉,当然就被粘住,被诸法困住了,因为你心里着相、贪染尘境。不能了解诸法缘生缘灭,幻化不可得,当然会患得患失,因此不能见性。
「真真实实快承当」什么意思?诸法本来是空性不可得,甚至你可以承当、承认、认知你的心即是佛,佛当下就是你的心,那就恭喜你了,你老人家已经见性了,入无生法忍了,见到你的法身了。「真真实实快承当」万法不立,一尘不染的境界,当下是法身复活的时候。快承当!不要踌躇,不要徘徊,不要不果断,所以见性的人,当下就能承当如来的家业,可以堪称为祖师,做人天导师,能动摇三千大千世界。见性非常重要道理在此。「真真实实快承当」既然见性了就要承当,知道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离开心并无佛,离开佛并无心,心当下就是佛,佛就是你的心,你要勇敢的承当,不要客气,不要犹豫不决,不要迷迷糊糊,他的意思就在此。「真真实实快承当」赶快勇敢的承当起来,道理在此。
总之,在修道的过程中,凡夫始终不能承当他的如来藏性,也就是大圆镜智、一真法界、佛性,他不敢承当。我告诉你,你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你的心,离开你的心,并无佛,当下要承当你的心就是佛。他会怎么说呢?「别这样啦!师父,你在开玩笑,我就是佛?我不敢当啦!我不敢想。」十个有九个都这么说,所以你当然无法承当如来的家业,永远做一个凡夫众生,不能「真真实实快承当」你的心就是佛。甚至他会说:「成佛我不敢想啦!怕会成为『龙眼佛』或『芒果佛』。」让我们听了不知要哭还是要笑。凡夫之所以无法成佛,原因就是没有勇敢承当他的心就是佛。见性的人,当然不用你去要求他承当,他当下就知道我的心就是佛,他能够承当这个事实。这是多生累劫修见性成佛的法门,在参禅悟道达到开悟证道的边缘,稍微点破,他当下就能承当。
若此人才初发心刚开始学佛,你说他的心就是佛,他就受惊吓了,他会说你在打妄语,叫你不要随便打妄语。他不但不能承当、认同,反而说是大打妄语。凡夫众生没有修此见性成佛的道理,想要成就佛道是遥遥无期喔!现在如本将开悟圣僧的八句偈诵再念一遍,你记下来,闲暇时拿出来念,吃饭后拿来念,睡觉时也念,走路时也念,在静坐时也念,念久了以后在心里建立解脱的法门,有一天让你契入,机缘成熟的时候,你不想开悟都困难喔!好,他这么说:
「清清净净一灵光,剎剎尘尘不覆藏,
万万千千都是觉,多多少少弗思量,
明明白白无生死,去去来来不断常,
是是非非如昨梦,真真实实快承当。」
所以修道要听就要听这些,要修就要修这里,了义的你不听,专听一些业力因果,一些消灾解厄,那些和见性全扯不上关系,毫不相干,更无法转凡入圣。所以有人学佛学了一辈子,学了四、五十年了,甚至快百岁命终了,还在那里消灾解厄。我不明白到底在消什么,解什么?你真正想要消灾解厄的话,干脆不要做坏事?不做坏事,何来消灾解厄呢?既然已经做完坏事,请问诸位,因果你不用承担吗?所以解运、解厄、消灾,求佛祖帮你消灾解厄,这些都是外道与开悟证果成佛都没有关系。如果你欠人家钱、把人***、杀人放火、倒会等,你不用还这些债吗?比如说你欠我五万元,我要向你讨回五万元是理所当然的啊!你不能说花一点钱二千、三千元买一些香花水果供养佛陀,要佛陀保佑,不让我向你讨债,假设佛陀真的阻挡我不要向你讨回五万元,那这个佛陀是黑道份子,这佛陀是保镖有特权的,这佛陀我拜不下去,如此厚此薄彼,只顾你不顾我,那样不公平。但是佛法不是那样,佛法是公平的,会照顾大家,因果分明,欠钱要还钱,你害人受灾厄,你就要受灾厄。欠人家债就要还债。怎么可求消灾解厄呢?所以佛门没「消灾解厄」这个道理,这是佛门中的外道,是模仿道教的,模仿外道的这种毒瘤要切除。
所以我一生中从来不办「水陆法会、梁皇宝忏」道理在此。因为佛教是重生前修行的宗教,不是重死后超度的宗教,生前若不修行,死后才叫出家人超度,这完全是外道的思想。佛门中的经典虽然说超度,但超度有超度的条件,不要死了两三年还在超度,那是出家人大打妄语,误导众生。所以佛教是重生前修行的宗教,【阿含经】说:「佛法是以人道为主体、为本,旁度五道。」佛法以人道为主,以后你有力气、有神通、有愿力、有智慧以后,再来度其他的五道︱天道、阿修罗道、地狱、畜牲、饿鬼等。你未明白佛法是以人道为本,而将它舍离去度鬼神,这就违背了佛陀出世度生的本意,有无量的过失。所以我们修道,不要常常求消灾解厄,这些都是佛门中的外道,这个毒瘤要切掉。这见性成佛的法门你不修,专修那些旁门左道的道理,当然会一直在原地踏步而不能更上一层楼。因此问你能不能见性,能不能出三界?能成佛吗?就问你到底有没有见性。所以又有一位开悟圣僧要说话了,他说:「阿本,挪一个位子让我说话好不好?我在这里等很久了呀!好歹让我讲两句我开悟证果的法语,与台湾宝岛每一位学佛的同仁,乃至无学佛的人结个善缘。」我说:「嗯,圣僧莅临盛会要讲两句开悟证果的法语与大众结缘,何乐而不为呀!」来,我们来看他怎么说:
「一念清净绝千古,十界依正无纤尘,
识得此念是何物,世间忽然少一人。」
诸位,要见性成佛就要听这些法语,若还听不下去,枉费你老人家学佛多年,多年的学佛完全学些权巧方便之法,如此想开悟证果,遥遥无期。所以他才说:「一念清净绝千古」,是说你当下能见性的话,你就可以超凡入圣「绝千古」了,多生累劫以来就是因为未见性、未明心,所以不能绝千古,绝掉多生累劫的生死之流啊!见性的人,当下一尘不染,万法不立。所以他说一念清净,完全没有妄想,贪、瞋、痴早就净化了。日正当中,太阳在正中央时没有乌云遮住,大地、一切人民百姓、草木都在阳光的普照之下得大利益,没有乌云遮住,我们可以看得到太阳。若乌云密布将太阳遮住,就看不到太阳了,昏天暗地,没有狂风暴雨就很庆幸了。
所以同样的道理,我们修道要把内心贪、瞋、痴的乌云,无明烦恼的乌云,会扯人后腿的乌云,会嫉妒吃醋的乌云,会说人我是非的乌云、会挑拨离间的乌云都净化掉。你不能低声下气,喜欢毁谤人家,吃饱没事专讲是非,这些乌云都要净化掉,要万法不立一尘不染!这样才有「绝千古」可言。否则,如何见性成佛?所以他才告诉你,我们之所以会生死轮回,就是无法绝千古,这些无明烦恼无法净化,终究要做个凡夫众生沉沦生死。所以开悟圣僧第一句话就一针见血告诉你「一念清净绝千古」,我当初看到这偈颂,当下就,哦::原来修道就是这样修的喔!我们多生累劫以来,都将这些无明烦恼累积在心里,像收垃圾一样收一大堆,没办法处理,因此积一堆病,这些都是构成凡夫生死沉沦痛苦的原动力,你若有办法一念清净,一切都好说,绝千古!多生累劫的生死,到这一世,STOP起来,永远不要再见了。不再见到什么?不再见到你过去凡夫众生的历史重演,从此以后你就是圣人,圣人就是你,如此「一念清净绝千古」啊!
「十界依正无纤尘」,四圣六凡加起来叫做十法界,正报依报包含十法界,全都不会在「清清净净一灵光」的自性当中建立,换句话说正报、依报在你心里都不存在,十法界在你心里也不存在,达到真空的状态、无住的状态,已经见到法身的状态,叫做「十界依正无纤尘」。如果心里还有所谓四圣六凡,还有法尘的话,如此不能叫做无尘埃、无纤尘。心里还有人我是非不能堪称为「无纤尘」。还有善恶、好坏、人天的果报,不能称为「无纤尘」。还有六道众生,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和佛的境界,还有这些法尘的话,不能堪称为「无纤尘」。
所以见性以前要扫除你心里所有一切法,扫到清清净净和虚空一样,虚空无纤尘,虚空如同你的心,心如同虚空,像这宝镜清清净净看起来无任何尘埃。说到此我想到有一次我到百货公司买一些日常用品,门口的那片玻璃门擦得亮晶晶的,使人不知有玻璃,我走过去头撞到玻璃,当下额头肿一大块,差点昏倒。所以我们的心如果能够修得像那面镜子一样,没有尘埃,光光明明,可以照天照地,从这边看过去,或从那边看过来,都透视无障碍,如此「十界依正无纤尘」你和诸佛菩萨没有两样。因为佛也是见到真如本体,也就是见到他的如来藏性,见到他的法身时,他的内心「十界依正无纤尘」。
接下来又加上两句更美的话:「识得此念是何物,世间忽然少一人。」我们要得的结果就是这样了,如果你认识你的心,见得了你的性时,是长得圆的、扁的,还是其他什么形状,了解你本来面目时,「世间忽然少一人」突然世间少了一个人。你会想,那少一人是什么意思?少一个凡夫的意思,因为你见性了,有明心见性的人,世间那里允许再多一个凡夫呢?你想要增加都困难了,既然少一个凡夫众生,后面再加上一句话,多一位圣人。所以少一个凡夫,增加一位圣人,其实世间也是不增不减,这是以见性未见性来认定为凡夫或圣人。
修道若能按照祖师这些法语来用功修道,若不会开悟证果,那么开悟祖师要负一切因果。可是,我要告诉诸位,开悟圣僧之所以称为开悟圣僧,是他不会打妄语,如果会打妄语,如何称为开悟圣僧?如何能出离三界顿断六道呢?所以佛陀常说:「我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这三大阿僧祇劫,从来不曾打过妄语。」佛三大阿僧祇劫未曾说谎过,所以有多少人按照佛陀的教法去修行,按照三藏十二部教典去用功,开悟证果的人何其多啊!见性的估算不尽,悟性之人是无量无边啊!所以按照佛陀的方法去修道,我相信不久的未来,你可以「克期取证」,要明心见性,证成无上菩提,完成佛道,也是非你莫属了。见性非常重要,所以开悟圣僧才说了这四句开悟的法语,我们再念一遍:
「一念清净绝千古,十界依正无纤尘,
识得此念是何物,世间忽然少一人。」
我们修道在修什么?「修」,简单说,就是将我们的行为、思想、邪知邪见将它纠正就是「修」,行为不要歪七扭八,才不会动不动就落入不好的因果中。不要做坏事,要积极奉行如来正法断恶行善这就是「修」。那么「道」是什么?「道」就是心,心就是道,离开心无道,离开道无心。因为一切万法皆由心所生,所以修道就是修心。若一辈子求佛感应,求佛对你放光,求佛来为你摩顶,求佛为你加持!这种人永远是怯弱的众生,是相当感情化的,这是因信仰而信仰,是非理性的,这种人离开悟证果,还非常的遥远,是下根机。所以修道到达某一阶段时,要再向前迈出大步,要更上一层楼,不要停顿在原地踏步,否则你永远都无法超凡入圣,那怕经过百千万劫仍停顿在消灾解厄中,如何成就圣人?要将你错误的行为纠正过来,不要落入人我之中,要将是非、因果,全部顿断,这就是「修」。
「修」有两个角度,第一从思想改变。第二行为要端庄。修什么?修道,道就是你的心,因为心能建立万法,万法由心所建立,所以施为动作要端正须从心下功夫,就如擒贼要先擒王一样,贼王捉住以后,其他的喽啰、贼子贼孙,自然群龙无首,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一哄而散,崩溃了。所以,掌握住心,你的施为动作一切都好说。所以修道就是修心,不能修心不能修性的话,这种人永远与佛无缘。表面上在拜佛、学佛,在念经、诵经、消灾解厄,这都是方便法而已,尚未入门。问他到底有没有入门,要攻心为上。
万法不离自性,自性能生万法,离开万法无自性,离开自性无万法,讲经说法不能离开心,三藏十二部教典不能离开心来宣扬,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也没有离开心,四圣六凡能离开心吗?吃饭、走路、睡觉,能离开心吗?行住坐卧能离开心吗?你谈情说爱能离开心吗?你如此勤劳奋斗能离开心吗?一切万法不离心,心能生万法,道理在此,这四句开悟祖师证果见性的道理太庄严了,我们再念一遍:
「一念清净绝千古,十界依正无纤尘,
识得此念是何物,世间忽然少一人。」
世间忽然少一人啊!你我大家一起来「世间忽然少一人」大家都有份喔!你我大家要「世间忽然少一人」要「识得此念是何物」才行,如此,「十界依正无纤尘」,达到「一念清净绝千古」如此你我大家说不要见性、不要成佛都困难呢!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4-12-21 21:15:10发表在本站,文章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xuefo123.com/wen/210116.html
最新推荐
热门文章
- 8阅读1佛教对重婚的看法是什么?
- 7阅读2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
- 7阅读3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十五天
- 6阅读4花草树木都通人性,它们也懂得报恩吗?
- 6阅读5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
- 6阅读6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天
- 6阅读7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
- 6阅读8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八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