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教法师:
第一个问题
在天台所论中,以无情有性之说而言诸无情同能成佛。并引《华严》云: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以说明。请教一下,若以佛性遍在之说,似其所说亦有道理。实际上是否涉及关于佛性的定义问题。另外觉性如果是佛性的一种体现,是否可以说无情同有觉性。若无情无觉性,则无觉性如何成佛。从理论上说,无情和有情的根本区别是否就在觉性上。若无情同能成佛,则众生造业是否也涉及无情之物。
第二个问题:
佛性与心的关系是什么。佛是否有情。若佛性无情,则如何体觉涅盘之乐?又如何生起大悲心而救度众生。
一)答:对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。
一、若就名言现相来看,有情与无情是各自分开的。有情无情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无心识。无情法无有心识,无有觉性,当然也就不具种性,无法发心修道,最终亦就无法成佛。
二、若就名言实相及胜义实相来看,则可以安立“无情有性”说。按照三转***的教义可知,一切无情法本来即是有情心识的变现,是心识的本体。如同梦中的无情法,仅是梦心的幻现,是梦心的本体,并没有单独的无情。这些无情法既然是随着心识而存在,那么,这些无情是染是净,是迷还是觉,也当然是跟随心识是染是净,是迷是觉来安立了。当有情心处于轮回状态时,此时的外境必然也属于轮回;当有情心已转识成智,则外境也必定随之转为佛境,从这个层次上来看,一切无情法已与佛的境界无二无别,也可以说“它”已经成佛了吧!全知麦彭仁波切在《如来藏大纲狮吼论》中说:“所谓种性需要安立是能断尽迷乱心所生的二障,而且是无迷乱觉悟所知自性的诸佛的无过失因。以非心识的土石等色法不能修道故,虽然在名言中于真如无别,但无需安立彼等有种性。因为由心现土石等,非以土石等外境产生心,应由梦境和梦心的比喻而知。......有境(指心识)从障碍中解脱而清净,即是色等清净或自性,仅是除了自现障碍逐渐远离而现见的层面之外,真实本体本来远离障碍而住故。因此,当消尽能境心界的障垢而成佛后,所境(指外境)有事的不净也不会剩下,如眼翳清净后毛发自然会清净。”
(二)答: 心与佛性是有法与法性的关系。有情的心识是有法,属于迷乱的现相;佛性是法性,属于清净的实相。比如绳子与蛇的关系一样,众生将绳子错看为蛇的时候,蛇代表有法心,是错乱,绳子代表法性佛性,是不错乱,是本来无蛇的清净自性,二者也是非一非异的关系。弥勒菩萨在《辨法法性论》中说:“当知此一切,略摄为二种,由法(即有法与法性,尽摄一切故。其中法(即有法)所立,即是说生死,法性所安立,即三乘涅槃。此中法相(即有法的体相)者,谓虚妄分别,现二及名言。实无而现故,以是为虚妄;彼一切无义,惟计故分别。复次法性相(即法性的体相),无能取所取,能诠所诠别,即是真如性。......二者非即一,亦复非别异,以彼有无事,有别无别故。”(详细解释参阅益西彭措上师翻译的《辨法法性论释.辨析智慧光明》及上师所讲《辨法法性论讲记》。
佛是否有情?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佛绝非有情。因为有情无情乃是有法客尘,而佛已彻底安住真如法性之故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佛不具备有情无情的法相。佛即是法界实相,而法界实相已超离有情无情的概念,所以说,佛既非有情,也非无情。那么,佛又如何能够体悟涅槃之乐,又如何生起大悲心而救度众生呢?当知,佛虽然没有分别念,但佛完全具备分别念转依之后的无分别智,这种智慧的体性是既不用分别勤作,又能够照见所知,自然趋入度化众生的事业。我们不能想佛还有以凡夫心般的分别去体悟“安乐”,凡夫的快乐属于有漏五蕴中的受蕴,佛是不会有这种有漏的安乐的,也就是说,佛的安乐绝对不是凡夫观念中,那种与痛苦相对的安乐,佛的安乐是极其清明的智慧本体,《宝性论》云:“彼意生身及其因,舍离故为大安乐”。而佛的无缘大悲心也是和无分别智无二的自性,不与凡夫以实执缘众生的悲心相似,所以,佛在不起一念分别之中,自然以无缘大悲观照众生,行持利生事业,《宝性论》云:“犹如如意宝珠王,虽无一切诸分别,一时同处诸有情,亦随所愿皆能满。如是依佛如意宝,种种意乐诸有情,虽闻种种差别法,然佛与彼无分别”。这些道理,在《宝性论》(又名《大乘无上续论》)中有广大说明,敬请参阅。
不过,如果站在广义的角度来观察,佛可以属于有情。因为,佛是已成佛的有情,果取因名,佛也可叫有情;再者,如果以“能觉知诸法者叫有情,不能觉知者叫无情”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,把佛成为“有情”,也不是不可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