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导航
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三
问:听了上面的谈话,对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迹已经有了轮廓的了解。现在想请 你谈一谈当时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。 答: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,因为第一关于印度古代历史资料缺乏,第二我自己在 这方面少研究。但是我仍然愿意将一些我所知道的材料和所想到的线索,提供你 参考、研究和判断。 问:很好。我认为,任何宗教和思想都是历史的产物,能够了解一些当时社会的 情况,是有助于对佛教的了解的。希望你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一谈,能说明一个 大概就行了。 答:先从当时的形势谈起吧。你知道古代印度曾经有一个区域叫做“中国”吗? 问:这倒不知道。那是在印度的什么地区? 答:大约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,雅利安Arya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, 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,并且吸收了他们的文明,在那里定居下来,建立了好些 国家,因此长期成为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,当时那 个地区被称为“中国”Madhya Desa。至于东方和南方的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, 则被称为是化外的“边地”。但是到了释迦牟尼时代,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。原 来“中国”地方的国家已经开始衰落,而东南边地的国家则勃然兴起。释迦牟尼 居住最久、教化最盛的摩揭陀国就是当时新兴的霸国。这时候,文明的中心已经 转移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,拘萨罗国的舍卫城,跋耆国的毗舍离城等新都市,其 中王舍城尤为重要。 问:这些新兴国家除了实力强盛之外,在社会、经济、文化方面有没有什么特点? 答:据我初步地研究,有三种情况值得一提:①在种族问题上,矛盾的增多;② 在经济问题上,社会生产力的发展;③在思想上,反婆罗门教义的新思想的兴起。 这三种情况都反映在“种姓制度”问题上。 问:什么是种姓制度? 答: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。“种姓”这个词儿是从是梵语 “Varnā”翻译过来的,它的原来的字义是“颜色”或“品质”。照他们的说法, 肤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种族,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 著民族是品质低贱的种族。这种制度原来是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 限的。后来随着工作和职业的分化的发展,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 的种姓差别,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间起了反映,于是有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。最 高的种姓是婆罗门Brāhmana,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可以 当国王;其次是刹帝利Ksatriya,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;其次是吠舍 Vaisya,是商人、手工业者,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;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 Sūdra,是农人、牧人、仆役和奴隶。前三者是雅利安人,后者是非雅利安人。 各种姓有它的世袭的职业,不许被婚姻混乱,尤其严禁首陀罗和别的种姓混乱。 对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,特别订有法律,给予一种贱名, 如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名为旃陀罗Candāla。他们的地位最低贱, 不能与一般人接触,被称为“不可触者”。这种人世世代代操着当时认为***的 职业,如抬死尸、屠宰、当刽子手之类。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,而且神圣 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宗教教义和教条中。在婆罗门教势力强盛的“中国”地方,种 姓制度最严格。 问:在新兴国家地方也有种姓制度吗? 答:随着雅利安人势力的扩展,这些国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罗门文化的影响,当然 也都存在着种姓制度,但种姓制度所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得多。第一,在这些国 家里,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;第二,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种族混合情况比较普遍; 第三,为了巩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统治,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领通过入教仪 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种姓之列。在种姓制度下,统治阶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一 向存在着矛盾,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对婆罗门的优越地位的反抗,更加显 著。据研究,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,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 是半雅利安、半野蛮的下等种族。后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阿育王,据说就是首 陀罗的血统。在这种环境中,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,容易为大众所接 受和欢迎,而释迦牟尼倡导的“四姓平等”之说,事实上反映着当时那些新兴国 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。 问:释迦是不是雅利安种? 答:关于释迦的种族问题,有不同的说法,有的说是蒙古种,有的说是雅利安种。 但是从当时的地理看,迦毗罗国地处僻远,又是小国有人研究,认为它当时是拘 萨罗国的附庸国,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,而且佛经上不只一 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色,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 据。 问:能不能说当时种姓制度问题上的矛盾纯粹是种族的矛盾? 答:不能那么说。据我看,它还反映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矛盾。 问:释迦牟尼时代印度的社会是不是奴隶社会? 答:近代在印度河流域的发掘,证明在公元前3500-2750年之间,那里的土著民 族可能就是达罗毗荼族,早已有了惊人的城市文明。他们有城市规划,有下水道; 有两三层砖建楼房,有公私浴室;街道上有货摊和店铺,有纺织业和陶业。这个 事实推翻了西方学者们一向认定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带来的说法,事实上是游牧 民族的雅利安人接受了土著的高级文明。根据发掘的材料来看,当时土著民族已 经进入了奴隶社会,而且可以断定他们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。至于雅利安人定居 下来很长时期约一千年以后,到了种姓制度确立了的时期,那里的社会是否仍然 是奴隶社会,值得研究。从婆罗门的法典看来,首陀罗并不是奴隶,只是有一部 分人当奴隶,而奴隶只是从事杂役劳动,在生产部门很少参加,显然奴隶不是主 要生产者,因此很难断定当时是奴隶社会。 问:据你看当时是什么制度的社会呢? 答:佛经中的资料记载,当时国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,在自己的田地里举行亲 耕仪式,人民都在替他耕田。这与婆罗门的法典规定的靠自己劳动为生的首陀罗 人要以劳动向国王纳税的条文相合。根据我国古代译师的注释,“刹帝利”的原 来字义是“田主”。从这个线索来推断,似乎“种姓”制度开始完备地确立的时 期,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,而到了释迦牟尼时代,在新兴的 国家里,情形又有所演变。根据佛经的资料,当时的商业很发达,有相当规模的 陆运和航运的商队,商人掌握着雄厚的经济力量。例如把一座林园送给佛的大富 商须达多,他有力量以黄金布地和拘萨罗的王子比富;手工业也很发达,有细密 的分工,自由经营的小工商业在生产上占重要地位;当时有了纳税的自由农民, 有佃农。可以设想,在吠舍人和首陀罗人混合种族的新兴国家里,刹帝利可能不 是领主,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。印度在公元前一千年间己经有了铁器,到这 时期,铁制农业器具更已普遍使用,农业上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。在当时的经 济情况下,封建领主的割据,是不利于商业、手工业,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。历 史证明,统一兴修水利和灌溉系统是促成阿育王统一印度的重要原因。虽然阿育 王是佛逝世二百年以后的人,但是佛在世时,人们就有“转轮王统一天下”的理 想。佛幼年时,他的父王和国人曾期望他做转轮王。佛虽然舍弃了王位,但是他 也推重转轮王这样的理想人物。“转轮王”思想,实际是反映着当时一般人要求 有一个中央集权***来代替领主割据的愿望,这个要求和愿望必然和种姓制度发 生冲突。 问:释迦牟尼和婆罗门、刹帝利的关系怎样? 答:释迦牟尼是公开宣布反对婆罗门教义的,所以一生遭到婆罗门攻击的事很多。 但是也有不少婆罗门教徒和学者改变了原来的信仰而归依了他。婆罗门人受了佛 教的刺激,就有了《摩奴法典》的出现。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维护种姓制 度,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。在《摩奴法典》里攻击佛教的文句虽不明显, 但后出的《述记氏法论》则把攻击佛教的态度明白地表示出来。至于佛和刹帝利 的关系,你知道,佛是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。当时佛所游化的那些国家的国王们, 如摩揭陀国的频毗娑罗王,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等,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 者,后来阿育王更大弘佛法。应当说,新兴国家的刹帝利对佛是极其尊重信仰的。 值得注意的是,佛经中提到四姓时,改变了原来以婆罗门为首的次序即婆罗门、 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,而把婆罗门放在刹帝利之后,这是违反传统习惯的,由 此也可以看出他贬抑婆罗门地位的态度。 问:释迦牟尼和平民的关系怎样? 答:释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。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语,而用当时平 民的俗语,就是一个例子。前面说过释迦牟尼曾经接受一个首陀罗人优波离为弟 子,佛的兄弟和儿子在僧团内行次在他之下,他们都得向优波离礼拜。对一般人 不肯接触的旃陀罗人,佛和弟子们平等接受他们的供养。佛曾经设法和一个不敢 见他的旃陀罗人相见,并为他说法。佛对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这样,他的弟子中 有乞丐,也有妓女。有一次,佛谢绝了国王的邀请,而到一个不幸的堕落的女人 那里去应供。在古代印度社会里,妇女的地位和奴隶差不多。佛接受妇女为出家 弟子,让她们参加僧团的事实,被认为是宗教史上一个很大的革命举动。 问:佛虽然对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,但是他没有教他们向统治者进行反抗,不是 吗? 答:诚然,佛没有教他们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反抗统治者。佛主要教导人们断除内 心的烦恼,以求解脱。同时又说现世止恶行善的因,会获得来世安乐的果,在这 方面可以说,佛对现实生活问题,是抱着容忍的态度的。但是,他在思想上推倒 了婆罗门的神权,宣布众生平等,说出“诸法无常”的真理,对当时的社会起了 进步的作用。 问:当时思想界的情况怎样? 答: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相仿佛,当时印度思想界也正处在一个“百家争鸣”的 时期。总的说来,当时思想界有两大潮流,一个是正统的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, 一个是异端的反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,佛教属于后者。 问: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是什么? 答: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着一神教的色彩,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祗,盛行祭祀 祈祷以招福禳灾,而以梵Brahma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。梵从口生出婆罗门,从 肩部生出刹帝利,从腹部生出吠舍,从足部生出首陀罗,以此定四姓的贵贱,这 就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据。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,因此应当信奉《吠陀经》,奉 事婆罗门,严格遵守种姓制度。后来婆罗门教义有所发展,它把“梵”抽象起来 做为宇宙的本体,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;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,认为“我”是 个人的主宰和本体,人的身体由“我”而生,人的活动由“我”而起,外界万物 也都因“我”而存在。由此推论出“我”与“梵”本来不二,人所应当努力的就 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,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。 问: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想有多少派别? 答:根据佛经所说有九十六种之多,最特出的有六个教派,佛经称这些教派的创 立者为六师。其中一个就是耆那教Jainis的始祖尼乾子Nirgranthaputra,其余 五人是富兰那迦叶Purana kāsyapa、末迦梨Mkskari Go’sāliputra、阿耆多 Ajitakambala、婆鸠多Kakuda katyayana、散若夷Sanjaya vairatiputra。除耆 那教现还存在、有典籍可考外,其余五人都没有正式记载,现在只能从反驳他们 学说的其他教派典籍中看到一鳞一爪。他们有的是否认因果关系的怀疑论者;有 的主张纵欲;有的主张苦行;有的认为人由四大地、水、火、风四个元素组合而 成,死后四大分散,归于断灭,否认来世,是唯物论者。 问:佛教和各教派的关系怎样? 答: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罗门教义,同时也反对非婆罗门教的各教派。但是佛教和 婆罗门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渊源,佛教接受了他们的某些思想,而根据“缘 起”和“业”的理论,予以另一种解释。如“三世因果”前世造因,今世受果, 今世造因,来世受果、“六道轮回”随着自己善恶行为,或生天界而为天人,或 生人界而为人,或为阿修罗--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,或为畜生,或 为鬼,或堕地狱。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鬼、畜生六道中, 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着,所以叫做轮回 、“四大和合”地水火风四元素等等, 并接受了关于天文地理的某些传统说法。对婆罗门教的神祗,佛教也没有否定他 们的存在,只是贬抑他们的地位,当做一种众生看待,认为他们也不免轮回生死 之苦。如对于梵天,认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,将来也会堕地狱。关于这些,以后 还可以谈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4-12-19 19:19:25发表在本站,文章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xuefo123.com/wen/95.html
最新推荐
热门文章
- 8阅读1佛教对重婚的看法是什么?
- 7阅读2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
- 7阅读3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十五天
- 6阅读4花草树木都通人性,它们也懂得报恩吗?
- 6阅读5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
- 6阅读6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一天
- 6阅读7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三十天
- 6阅读8如本法师: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